凉州词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的意思全解)
《凉州词》赏析与解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中,《凉州词》以其苍凉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塞外风光与征人情感,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作者王之涣,以其匠心独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美的西北边疆画卷。
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即展现了作者非凡的眼界和壮阔的胸怀。黄河之水,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其身,飞腾至云端之上。在波澜壮阔的背景之下,一片孤城万仞山矗立其中。这座孤城,可能是玉门关,也可能是当时边疆上的任何一座军事要塞。它屹立在万仞高山之间,显得格外的孤独与悲壮。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透露出浓浓的哀怨之情。羌笛声声,诉说着征人的离愁别绪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春风却无法穿越玉门关,带给他们家的温暖。这里的杨柳,可能象征着家乡的美好回忆,而玉门关则代表了边疆的荒凉与遥远。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这两句描绘了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英勇形象。他们北望拂云堆,可能是在举行某种祭祀活动,以祈求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安宁。杀马登坛,展现了他们的决心和勇气。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这两句诗则是对朝廷的赞美和对战争的肯定。汉家天子神武威武,不愿通过和亲的方式来求得和平,而是选择通过战争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关于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集异记》记载,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一起饮酒时,恰逢梨园伶官演唱诗歌。三人约定以诗名高低定胜负,结果王之涣的《凉州词》被最美的女子所唱,显示了其当时的广为传颂。
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深意。“一片”为唐人习惯用语,与“孤”字连用,给人一种孤寂之感。“仞”为古代长度单位,用以强调山的险峻。“黄河远上”,也有作“黄沙”的,以突出凉州的荒寒萧索。但多数学者认为“黄河远上”更能表现其意境的开阔和浩渺。
《凉州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塞外风光与人文情感的交融。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佳作,更是一首能够引发人们深思和共鸣的佳作。它的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足以使其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翘楚之作。
《凉州词》以其苍凉雄浑的笔触、生动鲜活的画面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它不仅是诗歌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勇气、决心和情怀。在这座漠北孤城,并非寻常的居民点,而是一座守卫边疆的堡垒。这座孤城似乎在向我们暗示着诗中那些坚守岗位的征夫形象。孤城作为古典诗歌的特有语汇,总是与离人的愁绪紧密相连。如同杜甫的《秋兴》中所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亦或是王维的《送韦评事》里那“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的感慨。孤城的意象在此处先行呈现,为接下来刻画征夫的心理做好了铺垫。
此诗开篇即描绘出山川的雄浑苍凉,承接着戌守者的孤危处境。在第三句中,诗的意境忽然一转,引入了羌笛之声。那羌笛所奏的曲调乃是《折杨柳》,这怎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别绪呢?此句巧妙地化用了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的诗意,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在唐朝,折柳赠别的风俗最为盛行,人们见到杨柳会引发别愁,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诗中的羌笛句却妙在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之精妙令人叹服。
玉门关外,春风无法穿越,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种情境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非常强烈。但诗人以何须怨的宽解语气委婉表达,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顺理成章。
诗中的玉门关一语与征人的离思密切相关。《后汉书班超传》中的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记述,使得末句边地苦寒的描写不仅表现了环境的恶劣,更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当我们将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进行比较时,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整体情调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充分展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体现了诗人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反映了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值得一提的是,《凉州词》因其悲而不失其壮的情调,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其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情感、以及深沉含蓄的语言,使得这首诗能够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无论是山川的雄浑、戌守者的孤危,还是征夫的离愁,都被诗人以独特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