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京杭运河(东平县京杭大运河复行最新规划)

健康知识 2025-05-01 02:55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深藏于山东的千年运河东平段,见证了通江达海的新时代

来源今日东平报,文/尹燕军

“我把那厮脊梁骨,各支支生撅做两三截……”这是《黑旋风双献功》的经典唱段,东平湖区的百姓俗称“老戏”。古老的唱词唱腔,充满了水浒的草莽味和江湖任侠气。

千年古镇,戏如人生,虽然舞台或许已不在,但戏却未曾落幕。这一点,与运河的流脉十分相似,永远活在当下。

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自元代开始流经东平,东平湖区的运河变迁是这部历史长卷中的一段。元世祖二十年(1283),济水河的开凿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东平成为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运河流经东平,仅有短短的43公里,但这43公里的运河,却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心脏所在。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的运河之心戴村坝,“遏汶济运”保证了运河的畅通,繁荣了明清两代的漕运。

追溯运河的历史足迹,可以发现东平段内曾形成三个重要的城镇。其中之一便是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的州城,这里是“郓学”源头、水浒故里、“元曲”始发地的文化重镇,也是宋元明清千余年间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老人们的讲述中,州城曾经的繁华景象历历在目:商贾云集,百业兴隆。运河上帆樯林立,岸边车马喧嚣,货物堆积如山。如今,尽管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老人们仍然能清晰地讲述当年“一溜十八口”的故事。他们在河边免费为百姓和商人摆渡,对漕运和物资集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平的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在元、明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元代的东平府学和杂剧更是声震京都,成为华夏的文化中心。浓厚的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英贤俊杰,流传着许多鲜活的故事。如宋代梁灏梁固父子同为状元的故事成为千年科考史上的美谈。还有元代农业科学家王桢、大戏剧家高文秀等历史先贤彪炳千秋。

文化的繁荣也孕育了众多的遗址古迹。如宋代父子状元坊、明代武之大“龙门连跃坊”等七十二架坊以及文庙、关帝庙等独具特色。古街古貌犹在,古风犹存。独具地方特色的水浒戏更是让人们感受到水浒英雄们的豪情壮举。

如今的东平湖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东大地上,见证着通江达海的新时代。大运河流经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把那厮脊梁骨生撅做两三截……”这句唱词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英勇传奇和历史变迁。听,那渔鼓、端贡腔、四音戏的传统非遗之声;赏,摔二鬼、舞狮、踩高跷的绚丽技艺;观,子午门、少林拳、梅花拳的武术精髓;赞,剪纸、泥塑的民间艺术瑰宝。对老字号的坚守与对现代元素的创新,共同织就了州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了大运河之畔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雄伟的陈山口出湖闸,张越捕捉到了这一壮丽景象。正如《马可波罗游记》所描述的东平盛景,如今的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是千年古镇州城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实践中,州城以“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为战略,全力打造富有生态底色、农业本色、文旅特色、康养亮色的“四色州城”。在这片土地上,大运河的文化之水、生态之水将长流不息。

被誉为“运河水柜”的东平湖,是古济水和汶水的交汇地带,也是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水源地。随着辛丑牛年的到来,东平港(老湖区)试通航,南北货物畅通无阻,生态东平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备受瞩目。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东平港,是泰安通江达海的“黄金港口”,其航运发展潜力巨大,极大地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经过紧张建设和设备调试,东平港老湖作业区已具备运行作业能力,结束了泰安“有湖有河不通航”的历史。

运河的自然风光,是人们心中美好的记忆。这条清澈的河,历经千年,依然波光云影。如今,运河东平段即便是三九时节,也可见河水逶迤,野鸭、鸟禽游弋其中,蓝天碧水如画。大运河的复苏,不仅为人们奉上一场“最生态、最水浒、最文化、最幸福”的旅游盛宴,更让人们深入了解运河历史和水浒文化,展望东平全域旅游的美好前景。

如今,州城立足保护水源地生态,高规格打造沿湖绿色生态长廊,彻底清理流域河道,着力构筑“蓝绿交融”的生态隆起带。在清人的笔下,“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江南”的秀美景色愈发靓丽。

繁华并非只为追忆,更应触手可及。千百年间,伴运河而生的运河文化遗产并未消失。东平构筑了人文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的运河文化旅游带,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大运河东平段,正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州城的名吃之一烧饼,采用独特的覆锅烤制技艺,焦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与此东平县京杭大运河复行的规划也已经出炉,为未来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东平州城以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欣赏到运河之美,领略到文化的韵味。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