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路上,这些“黑科技”护您平安
随着兔年春节的临近,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已经拉开,这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运。在此期间,数以亿计的旅客将踏上归乡之旅,他们的行程将借助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得以实现。
今年春运客流总量预计将达到惊人的20.9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一倍。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流量,安全成为了所有人共同关注的焦点。无论旅客选择何种方式出行,平安始终是他们最珍贵的愿望。
在这个特殊的春运期间,多种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安保环节,如防爆装置和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等。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旅客的安全性,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站点,防爆装置成为了保障安全的重要设备。其中,防爆球和防爆罐是较为常见的防爆装置。这些防爆装置采用特殊结构设计,能够巧妙化解危险。
北京理工艾尔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的卞晓兵工程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些防爆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他表示,如今防爆装置的一大发展方向是结构轻量化。例如,防爆毯这种采用多层复合材料制成的产品,能够有效拦截爆炸破片,并引导爆炸能量向顶部泄出。而的轻量化防爆产品,如柔性防爆罐和刚柔复合防爆罐等,更是能够结合多种不同排爆场景使用。
除了防爆装置,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也是近年来安检领域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无接触安检中,这种设备扮演了重要角色。旅客只需自主脱下腰带和鞋,进入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无需与安检人员接触即可完成安检。整个安检过程用时不超过2分钟,为旅客出行大大提速。
中南大学的梁步阁教授向我们解释了毫米波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他表示,毫米波属于电磁波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被广泛应用于物体探测。而且,由于毫米波波长短、频率高、带宽大,使得设备天线的尺寸得以缩小,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也随之降低。毫米波设备的生产制造十分便于芯片化,这些特点都使得毫米波设备能够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毫米波并非完美无缺。其探测距离短就是一大“硬伤”。相较于传统雷达数百乃至数千公里的探测范围,民用的毫米波探测设备的工作距离一般仅为几百米,只能用于近距离的目标探测。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毫米波技术能够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在这个特殊的春运期间,高科技的应用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安全、便捷。无论是防爆装置还是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它们都在守护着亿万人的回家路,让人们的春节之旅更加温馨、安心。毫米波技术人员安检的精准先锋
在人员安检的舞台上,毫米波技术正是发挥所长、展现潜力的绝佳场景之一。对比在安检领域广泛应用的金属探测仪,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的精准度更高。如同梁步阁所言,金属探测仪依赖金属引发电磁感应或霍尔效应的原理来探测金属物品,属于无源探测器。而毫米波设备则通过主动发射毫米波,分析物品反射回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属于有源探测器。正因为这种主动探测的方式,毫米波设备的检测精度更为出色。
毫米波设备在安检领域的运用,更是突破了金属物品的局限。除了金属,陶瓷刀、塑料刀等非金属物品也无一能逃过其法眼。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毫米波设备的检测精度极高,但其对人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毫米波产生的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功率较小,其影响大致相当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因此无需过分担忧。
如果说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在安检领域是“新人”,那么CT安检设备可谓是“老人”了。CT安检设备与医院中使用的CT成像仪工作原理相通,利用X射线、γ射线等重射线的强穿透性,实现对物体的内部成像。梁步阁表示,X射线等重射线的频率远高于毫米波,甚至超过可见光。频率越高,单个光子的能量就越大,能够穿透物体,进行精准的穿透成像。
CT安检设备在工作时,会分层进行成像,层层叠加,形成物体的三维图像。安检员可以运用360度旋转判图、切片等功能,更准确地判断识别层层堆叠、形状复杂的行李物品,显著提高开包准确率,同时缩短开检时间。
人脸识别系统也是科技在春运出行中的一大亮点。该系统可实现人包对应,方便旅客提取行李。在国内多家机场的值机、安检等环节,智能人脸采集比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旅客可以自助完成人、证合一检验,从而大大加快登机速度,提升旅行体验。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是硬核的安保设备还是先进的软件系统,都在为春运出行保驾护航。毫米波技术和人脸识别系统等先进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安检的效率与准确性,也为旅客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