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诊疗新规推动行业“大洗牌”,利好微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这一文件的出台,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定。
该《意见稿》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明确了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各个方面,包括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等。多家券商和媒体纷纷发表报告和分析文章,指出这一文件的发布为原本模糊、混淆的互联网医疗概念厘定了清晰的边界。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细分赛道逐渐明朗,医疗、医药和技术服务之间的界限清晰划分,使得“医归医、药归药、AI归技术”。
行业内专家和分析师对《意见稿》中提到的互联网诊疗服务要力求与实体机构提供的服务“同质”的要求表示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这一价值导向将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形成更为严肃、专业的氛围,对各类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平台产生深远影响。其中,“线上线下同质”,“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将成为医疗服务的新定义。
对于已经在严肃医疗领域耕耘的企业来说,《意见稿》的落地将结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鱼目混珠”、“劣币驱逐良币”等。已具备完善合规监管体系、完备诊疗购药流程手段的头部公司将迎来长期利好。以微医为例,其在中国已拥有众多互联网医院,并积极参与地方医改,通过打通医保支付,实现对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赋能。
此次《意见稿》还涉及医疗机构电子处方、处方审核记录等详细要求,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主体的数字化能力和医疗服务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意见稿》推动了医药电商回归药品流通的原本属性,封堵了“以药养医”的线上化现象。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对一些医药电商的股价产生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为医药电商行业健康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稿》并未超出市场理解范围,而是大体上符合政策演变方向。市场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从近期的处方外流到长期的慢病管理、医共体和保险相关增值业务等。这表明,互联网医院的商业模式正在持续发展,而行业实践表明,能否享受监管带来的政策红利,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运营经验。
《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将推动行业向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也要求企业在享受政策红利的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运营管理经验,确保线上线下服务同质,与原有医疗服务体系实现融合发展。“以患者为核心,杜绝风险蔓延AI问诊遭遇限制”
随着《意见稿》的发布,互联网医疗行业内的某些问题及其监管方向引起了广泛关注。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指出,近期媒体报道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诸多问题,如机器人模拟问诊开方、先卖药后补方、药品回扣线上化等,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这次《意见稿》对AI技术在互联网医疗中的应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强调医师接诊前的实名认证,确保医疗服务由真实医师本人接诊,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或替代医师。这一规定无疑给AI问诊设置了限制,明确AI仅用于导诊、辅助诊断等辅助性角色,而非替代专业医师。
自《意见稿》发布以来,一些互联网医疗公司的股价应声下跌。以平安好医生为例,自10月27日至11月1日短短几天内,股价累计跌幅近27%,相较于年初更是下跌了将近64%。平安好医生采用的是“自有医疗团队+AI赋能医疗”的双轮驱动模式。虽然其辅助诊断及用药建议结果准确率在90%以上,但监管细则的出台使得AI辅助软件在分诊、导诊以及辅助诊疗上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这也意味着,某些平台将AI技术作为降低人工成本、导流的工具的行业乱象将得到整治。这对于那些定位模糊、忽视“以健康为中心”的企业来说,无疑将面临市场的严厉考验。
丁香园董事长李天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意见稿》不仅规定了医生如何依法执业和保证治疗质量,还加入了医生医德医风的考核,整体监管思路是正确的。如果得到落实,将会对整个行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监管部门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在诊疗过程中避免各种风险,让诊疗服务回归科学,真正回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一系列的措施将确保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得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