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和制度创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和实施效果,将对其进行深入剖析。
一、定义与重要性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含思想建设与文化振兴两大维度,既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总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以“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为目标,旨在通过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二、实践路径
1. 制度创新与基层治理
建立四级联动责任体系,通过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实现基层全覆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丧礼俗规范、环境卫生等纳入条款,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思想教育与文化传承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打造地方品牌,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活化利用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3. 移风易俗专项治理
针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例如,举办“丈母娘培训班”、公益性婚恋服务,加强婚托诈骗打击力度,推进殡葬改革等。
三、成效与典型案例
经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全国已创建多个文明村镇。以甘肃岷县为例,通过“抵制高额彩礼”培训覆盖25.3万人次,婚丧活动得到规范。广州红山村则以古树宣讲、村史馆建设带动文旅融合,成为全国文明村标杆。
四、现存问题与挑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基层考核过度侧重经济发展指标,文化能人在乡村治理中地位偏低;部分农民对思想类书籍兴趣不足,基层文化活动易流于形式化娱乐。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平衡物质与精神发展的权重,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创新方式和方法,将文明培育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例如,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农家书屋建设、优秀文化传承等活动,激发农民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对基层文化能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也是关键一环。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平台支持等措施来提高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总之只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