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争议不断
一、传统标准与新指标的交锋
在国际糖尿病领域,一场关于诊断标准的争论正在悄然展开。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新诊断指标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1小时血糖。根据IDF的新标准,如果1小时血糖值达到或超过8.6mmol/L,便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前期,若达到或超过11.6mmol/L,则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这一标准相较于传统的2小时血糖标准更为敏感,但这一新标准并未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采纳。
而在中国的糖尿病防治领域,我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一套标准。目前,中国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依然以空腹血糖、OGTT 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为核心。在即将修订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虽然拟修订随机血糖的诊断流程,但并未调整其阈值。
二、诊断流程的纷争
关于诊断流程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随机血糖的适用性以及多次检测的必要性上。新的指南规定,如果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仅随机血糖超标需要复查,而空腹或餐后血糖超标则可以直接做出诊断。对于这一新的规定,也存在一些争议。对于空腹或餐后血糖超标的个体,需要至少两次检测确认,以避免误诊。
三、本土化模型的突破
在这场诊断标准的争夺中,中国科研团队也在努力寻求突破。他们开发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C-GRS)能够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其评分如果大于1.211,则提示患有1型糖尿病的概率高达95%,这一成果甚至超越了欧洲模型。
四、标准差异引发的临床困惑
诊断标准的差异也给临床实践带来了困惑。一方面,部分报道混淆了血糖正常值与控制目标,导致公众误解;另一方面,IDF的标准更关注早期代谢异常,而中国指南更注重临床实用性,这也导致了一些诊断分歧。
五、未来展望
面对这场争议,未来的糖尿病诊断可能会走向何方?动态评估指标如胰岛素抵抗指数、β细胞功能等可能会纳入诊断体系,推动诊断体系从单一的“血糖中心论”向“多维度代谢评估”转变。而这场争论的本质,反映了糖尿病作为复杂代谢疾病的诊断困境:如何在早期识别和过度诊断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统一标准与区域人群差异之间找到协调点。在未来,我们期待一个更加精准、个性化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出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