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什么不归还志愿军遗体
一、战场分布导致的遗骸归属差异
在朝鲜战争的硝烟中,志愿军曾深入现今韩国的区域,如汉城(今首尔)和仁川等地。随着战线的推进和后期的美军反攻,拉锯战激烈展开,许多英勇的烈士遗骸留在了这片土地。朝鲜境内,由于停战线的较早划定,大部分烈士遗骸已经集中安葬在朝方陵园,相对而言,归还程序较为简化。
二、遗骸鉴定与归还的技术挑战
身份确认的难题:部分遗骸因战争的混乱,与美军、韩军遗体混杂在一起。DNA检测成为区分身份的关键手段。由于中韩基因数据库的差异,鉴定工作面临技术门槛。韩方早期并未对所有遗骸进行系统检测,存在误判的风险。
发掘的挑战:寻找散落于山野或埋于临时墓地的遗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依赖历史档案,还需依靠零星遗物如军牌、胶鞋底等进行定位,这一过程既耗时又耗力。
流程的复杂性:从挖掘到移交,整个过程需经过外交协商、遗骸整理、身份复核等多个环节。而韩方曾因墓碑整修失误导致遗骸混淆,这一失误进一步拖慢了归还进程。
三、政治与历史态度的影响
历史问题总是复杂且敏感的。韩方曾将埋葬志愿军遗骸的湖泊命名为“破虏湖”,并立碑暗含贬义,这反映出部分群体对历史问题的复杂态度。这种态度可能间接影响到对遗骸处理的政治意愿。早期,韩国在提出归还遗骸时还附带了一些条件(具体内容未公开),这表明此事已被纳入外交博弈的范畴。
四、常态化分批归还的现实考量
目前,韩国采取的是逐年分批移交的模式。这种方式的背后,主要是受限于遗骸发掘的进度和身份确认的准确性。以2024年即将移交的第八批遗骸为例,其鉴定工作就耗时数月。而且,每次移交都需要中韩双方的协同,保障仪式的规格,这也使得一次性完成全部移交变得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烈士遗骸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尊重。也需要双方共同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共同推动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