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探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背后成因
当我们深入探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机制时,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学网络。目前,该病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其发病机制。
对于急性型ITP,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3周内有病毒感染的迹象,如风疹、麻疹等。这些感染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系尚未明晰,但有一种观点是,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在血小板上结合,导致靶细胞损伤。病毒感染还可能改变血小板的结构,使其具有免疫原性,产生自身抗体,进而与血小板膜抗原反应,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病毒感染会直接损伤巨核细胞,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而对于慢性型ITP,发病机制则更为复杂。免疫介导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Harrington在1951年发现,输入ITP患者血浆后,外周血小板会迅速减少,证实ITP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因子。这一因子被证实为血清中的球蛋白,即IgG。目前普遍认为,抗血小板抗体是ITP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这些抗体主要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结合,形成多种复合物,导致血小板受损。
除此之外,血小板与自身抗体结合后,容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病毒可直接损伤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生成;免疫调节障碍、肝脾在ITP发病中的作用、血小板生成减少以及干细胞缺陷等因素也参与了ITP的发病。有趣的是,雌激素可能也参与了ITP的发病,特别是在育龄妇女和怀孕期间。雌激素可能增强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
ITP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的疾病。除了已知的病毒感染和免疫介导因素外,还有许多细节和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了解。希望随着科研的深入,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ITP,为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