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怎么引起的

生活百科 2025-03-18 10:40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一、病因

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过程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这些环节包括腔内期、粘膜期和运行期,每一步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至关重要。

二、发病机制

吸收不良的情况多样且复杂,以糖吸收不良为例,其主要是由于小肠粘膜缺乏特异性双糖酶。这使得食物中的双糖无法完全水解为单糖,从而导致吸收障碍。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但除新生儿外,淀粉酶很少缺乏,一般不会引发问题。

1.原发性糖吸收不良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蔗糖吸收不良和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虽然临床较为罕见,但偶发于饮食中加入蔗糖后。小肠粘膜活检组织正常,但双糖酶活性降低。特别是半乳糖吸收不良,其双糖酶活性正常,缺乏的是Na-葡萄糖载体蛋白,但病儿果糖吸收良好。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和单糖吸收不良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刷状缘的损伤,可能导致双糖酶缺乏,影响单糖的吸收。引起这种继发性缺乏的疾病包括急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蓝贾鞭毛虫感染等)、慢性腹泻、蛋白质-热卡营养不良、免疫缺陷、乳糜泻以及小肠手术损伤等。在空肠上部,乳糖酶主要存在于绒毛顶部的上皮细胞刷状缘,因此当小肠受损时,乳糖酶最容易受累。

脂肪吸收不良

脂肪吸收不良,也称为脂肪腹泻,是由脂肪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的综合征。这种情况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肝脏、胆囊和肠道疾病。由肠道疾病引起的脂肪腹泻通常伴随着其他营养素的吸收不良,被称为吸收不良综合征。

3.蛋白质吸收不良

单独的蛋白质吸收不良在临床中较为罕见,通常发生在肠粘膜广泛损伤时,并常伴有脂肪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常常伴有蛋白质吸收不良。蛋白质从肠道流失的情况可见于牛奶或豆蛋白耐受性差、乳糜泻、蓝贾第鞭毛虫病、炎性肠病和肠淋巴管扩张等疾病。由于α1抗胰蛋白酶存在于血浆中,不能在肠道内消化和水解,因此当肠粘膜有蛋白质渗出时,可以在粪便中检测到其存在。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一个复杂且多样的病症,涉及到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了解其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中医是如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