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原因
在生命的孕育阶段,心脏胚胎的发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妊娠的2至8周,这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形成高峰。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多元且复杂,主要分为内外两类,其中外部因素尤为普遍。遗传因素是内部因素中的主导力量,特别是染色体的易位和畸变,如各种三体综合征常伴随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心血管畸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预期。外部因素中,宫内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之一,如妊娠期的风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以及接触大剂量射线、药物使用等都会增加风险。高龄产妇也可能成为风险因素之一。
动脉导管在胎儿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新生儿出生后随着第一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促使动脉导管壁肌肉收缩并关闭。大多数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都是功能性的,但部分新生儿由于缺氧等原因可能导致动脉导管重新开放。正常情况下,解剖闭塞会在大约一岁左右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变化起到关键作用,如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出到动脉导管腔,随后发生内膜下出血坏死等过程,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如果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就会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通道,即动脉导管未关闭(PDA)。
动脉导管未关闭时,流经导管的血液量取决于导管的直径、长度以及肺和全身血管床的相对阻力。分娩后,随着脐带结扎和全身血管阻力的增加,早产儿因肺动脉平滑肌数量较少而导致肺动脉阻力下降更明显。当动脉导管未关闭时,左右分流较大,导致左室容量超负荷。早产儿的心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适应性有限,因此容易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症状。
当动脉导管未闭时,由于主动脉部分血液分流到肺动脉,导致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宽,并可能出现周围血管体征。对于伴有严重肺部疾病或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主、肺动脉间可能无压差或肺动脉压超过主动脉压,这时通过动脉导管可能出现无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后者会导致脚趾青紫,称为差异性发绀。这一病症对新生儿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