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在深究巨球蛋白血症背后的机制时,我们发现这一病症导致的肾损伤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故事。
我们需要了解巨球蛋白血症是如何引发肾损伤的。肾淋巴细胞的浸润、高粘血症、淀粉样变性和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都是主要原因。尤其是IgM在肾脏组织中的沉积,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
当我们探究巨球蛋白血症(WM)的病因时,会发现它尚不清楚。研究已经揭示出一些关键信息:WM患者的B细胞表面存在分子变异和染色体异常。尽管尚未发现明确的社会人口学诱发因素,但家族发病的情况已经引起关注。
在某些家族中,成员血清存在不同抗原性的IgM,甚至表现出不同的病症,如WM、未定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等。部分亲属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进一步提示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
细胞表面标记变异是WM的一个重要特征。WM患者在B细胞分化早期阶段出现异常,这与多发性瘤的浆细胞异常有所不同。WM细胞表达正常的B细胞表面抗原,但在轻链表达上存在差异。大约75%的WM病人只表达轻链(κ链)B不同的细胞。
染色体异常在WM中也很常见,但尚未发现特异性异常。
在发病机制方面,WM患者血清单克隆IgM通常占总蛋白的30%,部分具有冷凝集素特性。大量的IgM会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粘附,形成高粘血症。高粘滞综合征在WM患者中尤为严重,是全身症状和肾损伤的重要原因。
巨球蛋白血症引起的肾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肾淋巴样细胞浸润、高粘血症、淀粉样变性和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WM肾脏淋巴样细胞浸润高达500%~60%,但肾小管内管的形成和形成“瘤肾”的情况较为罕见。
WM患者几乎都会出现高粘滞血症和高容量血症的症状和体征。相比之下,IgG多发性瘤中高粘滞血症的发生可能与IgM与血管的沉积有关。淀粉样变在WM患者中较为少见,但与瘤相关的淀粉样变预后较差。化疗缓解后,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淀粉样变可逐渐消退。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病变在WM患者中也很常见,部分可检测到与免疫复合肾炎相关的冷球蛋白。
巨球蛋白血症及其引发的肾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