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不得法可致肝硬化
吃鱼需谨慎:生鱼片与鱼胆的潜在风险
在众多美食之中,生鱼片因其鲜嫩口感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频繁享受生鱼片可能对我们的肝脏造成损害,甚至更容易感染肝吸虫病。而这一切,很可能源于我们日常饮食习惯中的不当之处。
营养健康专家指出,肝吸虫病是一种以肝胆病变为主的寄生虫病。这种疾病的感染途径多样,其中,食用生的或半熟的淡水鱼虾、含有肝吸虫活囊虫的淡水螺类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在我国广东省,仅此一病状的患者就有数百万之多。不少患者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感染此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不当的烹饪方式也可能导致肝硬化。
除了生鱼片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东西需要警惕:鱼胆。鱼胆作为一种中药,常用于治疗眼赤胆痛、喉痹等疾病。因此有传言称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这使得一些人尽管知道鱼胆苦涩,仍然愿意尝试。吃鱼胆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容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提醒我们,鱼胆汁中含有强烈的毒素,如鲤醇硫酸钠等水溶性毒素,这些毒素耐热性强,不会被酒精破坏。无论是煮熟、生吞还是配合酒服用鱼胆,都有可能引发中毒。中毒后发病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轻度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等症状;重度中毒则会出现黄疸、肝大等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肝肾衰竭直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肝硬化患者的中毒程度可能与食用的鱼胆汁有关。如果摄入的鱼胆汁量较大,中毒的风险会更高。我们在享受鱼肉美味的也要注重正确的食用方式,防止因不当食用导致的肝硬化风险。
吃鱼虽然能带来美味的享受,但在享受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与健康。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饮食习惯,避免因不当的食用方式导致身体受损。对于生鱼片与鱼胆这两类常见的食品,我们应谨慎对待,确保健康饮食的同时享受美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