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感冒儿童的错误观念有哪些
核心提示:感冒,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对于宝宝来说尤为棘手。尤其是儿童感冒,因为他们的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低。而许多父母在照顾感冒的宝宝时,却存在一些误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错误的观念。
错误观念一:鼻音沉重就是感冒
在幼儿期,尤其是婴儿未满一岁时,常常会听到鼻子发出打鼾的声音,如呼吸中的分泌物。这其实是鼻粪的表现,也是呼吸道分泌物的体现。大多数母亲会担心宝宝是否感冒。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鼻分泌物积累过慢。只要没有发烧、活动等变化,就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养成每天清洁鼻内分泌物的习惯,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改善。
错误观念二:抗生素可以治感冒
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效。事实上,很多感冒都是病毒性的。对于病毒性感冒,并没有特效药物,只需对症治疗,无需使用抗生素。很多人在感冒后,习惯在药店买些感冒药,再搭配一些抗生素使用。但实际上,这个时候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既浪费又滥用。
错误观念三:听到痰声就要拍背排痰
当听到孩子呼吸时有痰声时,首先要判断或请医生帮忙了解痰的位置。如果痰在喉咙以上,就没有必要拍背排痰;如果是气管或肺部有痰,才需要定期拍背帮助排痰。
错误观念四:注射“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从血浆中提取的生物制剂,目前仍有污染的风险,并非百分之百安全。而且它的作用仅限于对特定免疫功能不足的球蛋白缺乏者有效,对于提高整体免疫功能的能力非常有限,更无法完全预防感冒。
错误观念五:咳嗽时立即吃止咳药
对于人体来说,咳嗽是一种生理反射。当呼吸道吸入异物或发炎时,会通过咳嗽来排除异物。咳嗽时,空气会以猛烈的速度从喉咙深处排出,同时带出异物。不应一咳嗽就立即吃止咳药,而应让身体自然排除异物。
错误观念六:孩子3岁以后可以吃成人药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就可以使用成人药物,只要减量就行。但实际上,由于儿童的生理与成人不同,成人安全药物对儿童可能并不安全,甚至可能有害。
错误观念七:一直吃化痰药直到没有痰为止
痰多时需要先调整环境因素如水分摄入、温度和湿度等来帮助软化痰液。至于化痰药,只有在医生认为痰液粘稠且多时,才需要在急性期的前几天使用,而不是一直吃到没有痰为止。
以上这些错误观念不仅不能帮助宝宝病情的恢复,反而可能加重感冒病情。希望所有照顾孩子的家长都能了解这些正确的知识,让孩子远离疾病,保持健康。最后祝愿所有的宝宝健康成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