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胺症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之旅:从血液检测到精准定位
当我们谈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时,其实是一次精密而细致的旅程。血液和尿液中的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的测定,是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基础。这些数据如同解开病症之谜的钥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接下来,我们借助各种影像学检查进行定位诊断,就像寻找地图上的精确坐标一样。这些检查手段各有特色,相互补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B超,就像一场简单的探险游戏,以低廉的价格和简便的操作,帮助我们检测到肾上腺直径大于2cm的肿瘤。在B超的扫描下,肿瘤的外貌如同清晰的图像展现在眼前,有包膜、边缘回声增强,内部呈现低回声均质。但如果肿瘤内部出现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化,就会呈现无回声区,仿佛肿瘤内部的秘密被揭开。
CT扫描则是定位检查的首选手段,就像一台精准的雷达。嗜铬细胞瘤在CT扫描下表现为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出血区或钙化炉则呈现高密。扫描时,肿瘤实质明显增强,坏死区则无或略有增强。虽然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极高,达到93%~100%,但其特异性有待提高。对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如腹腔内小而分散的肿瘤,CT可能会与肠腔截面混淆而漏诊。
MRI则以其三维成像的优势,展现了肿瘤与周围器官和血管的解剖关系。在MRI的T1加权像中,实性肿瘤的强度与肝实质相似;而在T2加权像中,信号较高。坏死和囊变区在MRI中则表现为低信号。MR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优势使其在某些情况下比CT更受欢迎。
当遇到B超和CT未发现病变,但疑似异位肿瘤时,MIBG检查似乎成为了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首选。MIBG是NE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可以在嗜铬细胞瘤中摄取和储存。这种检查方法能提供全身性信息,特别是针对肾上腺外肿瘤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近年来,使用123Ⅰ显像质量更加清晰,结合SPECT断层扫描能更好定位复发性或恶性嗜铬细胞瘤和肿瘤中的纤维化、解剖结构变异和罕见部位。
虽然静脉插管分段取血CA明确定位诊断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有效,但由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这一方法已经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无创检查。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是一场结合多种手段、跨越多个环节的旅程。从血液检测到精准定位,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为治疗提供关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