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不稳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
颈椎不稳定的病因多样,其发病机制与上颈椎不稳有所不同。上颈椎不稳主要源于先天因素,而下颈椎的问题则更多地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
(二)发病机制
1. 退行性变:
从生长发育停止后,身体各组织开始朝着促进形态和功能退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称为退行性变。在颈椎不稳定方面,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退变早期椎节轻度不稳定:在这一阶段,纤维环和髓核开始脱水、体积减小、弹性降低。这种情况下,椎节会出现松动。通过X线检查,可以发现颈椎节有轻微的梯形变化。这种病理生理变化容易刺激纵韧带和根管处的窦神经,引发局部症状。这一时期的症状相当于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期间的颈椎病,也是这类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基础。
(2)退行性变化中期椎节明显不稳定:随着退行性变化的加剧,如髓核明显脱水、纤维环破裂、髓核移位以及韧带骨膜下间隙形成等。这种情况下,椎节松动和变位更加明显,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半脱位样变化。临床表现因原发性或继发性椎管的矢状径差异而有所不同。特别是小椎管患者,椎管越小,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移位引起的压力症状越明显,不仅会出现颈椎病的症状,还会出现根、椎动脉或脊髓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症状变化较大,与患者颈部位置密切相关。
(3)退变后期椎节不稳定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人体自然防御机制,如椎间隙周围韧带骨膜下的出血、机化、软骨化、钙盐沉积等过程,使不稳定的椎节逐渐恢复原有的稳定性。虽然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对神经组织造成持续压迫,但椎节的稳定性已得到恢复。这种自然防御机制对小椎管患者有害,但对大椎管患者非常有益,因为后者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组织的压迫症状。
2. 现代生活中的创伤因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创伤的机会日益增多,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速车辆的出现增加了脊柱损伤的风险。头颈部的突然创伤和慢性损伤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椎间盘松动和不稳定。当外力导致椎间盘超限活动时,椎间盘韧带容易撕裂,可能导致颈椎早期或中期类似后果。
3. 咽喉炎:局部咽喉和上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椎周围韧带和关节囊松弛,加重椎旁肌肉疲劳,导致肌肉无力,进一步加剧颈椎不稳定。
4. 其他因素:包括颈椎先天性畸形、治疗过度、重量持续牵引、手术操作不当、颈部运动不当等,都可能引起颈部肌肉萎缩的伤害,从而引发或加剧颈椎不稳定。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
颈椎不稳定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退行性变、现代生活创伤、咽喉炎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颈椎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