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病理检查揭示海绵状血管瘤的详细特征。这些肿瘤通常呈现圆形,外观为紫红色,拥有完整的囊膜,囊膜是血管窦间纤维结缔组织的延续。它们不仅是肿瘤的一部分,而且与肿瘤本质紧密相连,无法分离。这些血管窦在小营养动脉的滋养下与全身血管网络相连,其导出静脉也相当脆弱。
切开肿瘤,截面显露许多充满血液的血管窦。排出这些血液后,肿瘤体积显著缩小,显示出其由大扩张的海绵状血管窦构成。在显微镜下,这些血管窦内衬着扁平薄的内皮细胞,周围则是不同量的纤维组织。在某些区域,这些纤维组织可能缺乏,相邻的血管窦腔的内皮细胞相互接近。而在其他区域,可能出现间质粘液化、脂肪细胞积累,甚至含有平滑肌束。偶尔,这些间质中还会浸润慢性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在更先进的检查手段方面,X线检查在早期可能无法发现异常,但长期高眶内压可能导致眶体积普遍扩大和密度增加,约占海绵状血管瘤的35%,但这一变化并无特异性。
超声波探测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准确提示肿瘤的组织诊断,并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眼科超声传感器因频率高、穿透力差,对眼球后1cm的小肿瘤距离判断通常较为困难。
A型超声探测下,海绵状血管瘤的肿瘤边界清晰,内回声波高。而B型超声探测则显示出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独特的声像图特征,如病变或椭圆形病变、肿瘤晕、边界清晰、光滑等。多普勒超声检测则因血流缓慢,大多数病例中肿瘤缺乏彩色血流。
CT扫描能够精确地揭示肿瘤的存在及其引起的空间位置、数量和继发性变化。海绵状血管瘤在CT扫描下的特点包括大多位于肌肉锥内、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等。MRI能够更详细地展示肿瘤的位置、范围、边界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与视神经之间的关系。MRI在显示肿瘤内部结构方面不如B型超声波清晰。
红细胞闪烁摄影利用标记的红细胞进行闪烁相机检测,可以浓缩放射性核素,从而显现肿瘤的存在。
综合以上各种检查手段,我们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海绵状血管瘤的特性和状况,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