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联派乐理教学体系?

生活百科 2025-04-06 17:11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在音乐的浩瀚海洋中,关于作曲的话题总能激起无数波澜。关于苏联出身的伟大作曲家的话题,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我必须承认,众多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诞生于这片充满音乐热土。对于乐理教育的,尤其是我所接触过的某些苏修派乐理教育培养出的音乐人,他们似乎患有一种“不可一世”的病症。他们似乎难以接受任何关于五度变进(五度圈逆用)的观点,坚持认为所有流行音乐的和声用法都是错误的。一旦他们的脑海中灌输了K46的理念,就绝对排斥C64(Cadence 64)的存在。

我在加拿大的乐理老师相对开明,他的课程“只讨论经典乐理”,而不对其他流派进行否定。与此相比,岛冈为东京艺术大学编写的和声教材则更为开放,其中承认五度变进的存在价值。不论是古典乐理还是流行乐理,都应当如同拐杖一般,成为音乐人的辅助工具,而非束缚思想的桎梏。

圭仙人@圭多达莱佐曾分享过他在美国的学习经历:“我在美国读研时学的和声曲式体系与读博的学校存在巨大差异。我曾因理论考试不及格而倍感压力。作为一名作曲博士,理论考试挂科并不代表我水平不足。事实上,美国各校之间的体系差异巨大,却鲜有人站出来立权威、清异端。”这些差异的存在恰恰证明了音乐世界的多元与包容。

即便在日本,乐理教育体系也并非绝对的海纳百川。在革命初期,有些音乐家因不理解革命而流亡海外;有些人虽留在国内,却持观望态度。也有诸多音乐家如格拉祖诺夫、伊波利托夫伊万诺夫、格利埃尔等人选择与苏维埃政权合作。他们在保护和传播俄国和外国古典音乐遗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音乐教育、演出和评论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音乐家的存在与贡献,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音乐与政权关系的独特视角。他们的经历与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世界的多元与复杂。

上一篇:张爱玲的文学经典中哪些语段令人动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