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作息时间影响青少年大脑发育
到了晚上11点,你是否曾为孩子卧室的灯还亮着而感到困扰,希望他们早些入睡,以确保第二天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上学?最近,《儿童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青少年作息习惯变化的背后隐患。那些转变为“夜猫子”的青少年,多年后的睡眠模式转变,可能会增加青春期后期出现行为问题和大脑发育延迟的风险。
青少年时期,人们的睡眠模式会发生显著变化。曾经那些早起的“百灵鸟”青少年,逐渐转变为夜猫子作息。他们似乎更享受夜晚的时光,感觉晚上效率更高、警觉性更强,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晚的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
这种作息习惯的转变可能会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冲突。长期因不匹配的时间表导致的睡眠不足,可能解释了为什么这类青少年相较于早起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00多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关于青少年的睡眠偏好、情绪和行为健康。在接下来的7年里,参与者们多次重复这些问卷。他们还接受了两次大脑扫描,以检查大脑的发育状况。
研究发现,那些在青春期早期(大约1213岁)就已经转变为“夜猫子”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在几年后出现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增强、违规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等。他们情绪问题的风险并未增加,如焦虑或情绪低落等。
新研究还表明,早起的“百灵鸟”和晚睡的“夜猫子”的大脑结构和发育速度存在差异。特别是脑白质的发育状况与青少年的记忆、情绪健康、注意力和同理心密切相关。“夜猫子”青少年的脑白质发育程度相较于早起的青少年有所不足。在青少年时期,脑白质的发育对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支持至关重要。
这些发现强调了关注青少年青春期早期睡眠习惯的重要性,以支持他们未来的情绪和行为健康。充足的睡眠对心理和大脑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家长、老师和决策者们应该共同努力,关注青少年的睡眠状况,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