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女购“药”增智商 保健品陷阱多须提防
在当今市场上,保健品促销活动五花八门,一些商家为了谋取利益,不惜将保健品当做药品进行销售。这些商家在宣传时,甚至冒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并大肆宣传其保健功能,混淆了药品、保健食品以及普通食品之间的定义,误导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一些没有分辨能力的智障人群,更容易受到欺骗。
张家口的智障女李某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她在一家保健品经销商处购买了价值6910元的保健品,原因是商家宣传这些产品能够“提高智力,延年益寿”。当她回家后,家人却认为这是一个骗局。李某作为一位残疾人,其购买行为在经济和法律上都不被允许。当她试图退货时,商家却以自愿购买为由拒绝退款。
这起事件引起了张家口市消协的关注。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商家在销售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李某的特殊情况,其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法规。经过消协的介入和调解,商家最终同意全额退款。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对保健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不法商家却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他们冒用或滥用国家医药机构、科研机构的名义推销药品或保健品,甚至通过举办健康讲座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他们还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如货到付款、无效退款等,诱使消费者上当受骗。更有甚者,一些保健品冒用药品并大肆宣传其治疗功效,但当消费者发现使用后无效甚至影响病情时,却找不到经营者的踪影。
针对这种情况,河北省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保健品并非药品,其调理人体生理功能的效果有限。当保健品的宣传功能超过规定的22种时,应引起警惕。购买保健品时,务必索要并保留好购物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要立即维权。
我们呼吁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尤其是对于价格高昂的保健品,更要谨慎选择。我们要理性看待保健品的效果,不要盲目相信宣传中的夸大其词。我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留购物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