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食疗的5大误区
导读:中医药膳食疗近年来备受瞩目,虽然其滋补效果非凡,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药膳食疗,避免走入误区,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有食物皆可治疗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与药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效用不同。食物因其性质温和、含有较少的药性成分,可以日常食用。如果某种食品短期内就能使人的血脂、血压出现明显变化,那么这种食品并不能长期食用,更不能随意大量摄入。事实上,效用明显的食物更需要谨慎对待,过量或针对特定体质食用可能适得其反。像米、面、青菜、苹果这些食品,人人都能吃,正是因为它们性质温和,不会对人体产生强烈的生理调节作用。
所谓的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是长期食用的结果,而非短期内的神奇疗效。保健品通常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其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较强,且不受其他食物成分的影响。如果正确使用,自然有益于健康,但一旦误用,也可能带来副作用。
以豆腐为例,其中含有大豆异黄酮,但男女老少皆宜食用。而大豆异黄酮胶囊则不同,绝不适合孩子和男性随意食用,即便对于中老年女性也并非人人适合。
药品的效用更强,能在短期内见效,一旦服用一两周仍无效果,即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吃错药或错误的剂量都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很多人问我:“我吃中药西药都无法治愈,那么吃什么食品能治好?”这种期望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普通食物并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并非否定食物调整不能改善许多疾病,而是想表达的是,饮食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代人往往因为生活节奏的浮躁,无法耐心等待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更不用说终生养生了。
在进行药膳食疗时,我们必须明确食物、保健品与药物之间的界限,谨慎选择,避免走入误区。只有正确运用中医药膳食疗,才能真正达到滋补养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