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啥爱嗑瓜子
瓜子在中国:从节俭到文化象征的国民零食之旅
在中国,无论是庆祝节日的果盘中,还是茶话会上的小食碟上,瓜子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国民第一零食”。对于许多人来说,无论是在看电视打发时光,还是在闲聊聚会时,随手拿一把瓜子,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人好奇外国人是否也如此热爱瓜子。在德国和法国,人们往往认为瓜子是鸟类的食物,并不适合人类食用。而在韩国和葡萄牙的超市中,虽然看不到带壳的瓜子,但剥好的瓜子仁仍然作为休闲食品或佐料存在。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瓜子的喜爱可能最初源于节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深入到饮食文化的层面。从明代开始,嗑瓜子的习俗就在我国流行起来。晚清之前主要是西瓜子,随后南瓜子开始流行,到了民国时期,葵花子又成为大众的新宠。这一习惯不仅在北方广为流传,还因为北方冬季的寒冷漫长,成为人们在家中消磨时光的主要方式之一。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表示,除了历史原因外,我们喜爱嗑瓜子还有以下几个原因。瓜子不仅吃起来方便,准备起来也简单,拿出来招待客人能够体现主人的热情,同时也让客人感受到被招待的感觉,为社会交往定下了愉悦的基调。吃瓜子能够缓解紧张情绪。在社交过程中,人们容易感到紧张或尴尬,手中有食物会让人感到放松。相比于其他食物,瓜子价格低廉且易得,因此成为了人们相聚时的理想休闲食物。嗑瓜子本身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小动作,这些动作能够缓解彼此紧张的情绪。吃瓜子还有助于消除交流双方的敌意,延长交谈时间。瓜子的趣味性以及它调节气氛的功能能够启动人们的放松系统,使交流双方更加轻松自然。
瓜子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零食,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节庆果盘还是日常闲聊,瓜子都是那个不可或缺的“身影”,展现着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