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被商家“反向抹零”?这个真儿得较!
在日常前往菜市场或小吃店购物时,消费者常常会遇到商家“抹零”的现象。原本这是商家对消费者的一种善意行为,是为了减少现金找零的麻烦。有些商家却利用这一行为打起了小算盘,对消费者进行“反向抹零”,即多收消费者钱财。看似只是几毛钱的差异,实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近日,大连一名男子的遭遇引起了广泛关注。他消费了930.9元,却被商家收取了931元。此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据了解,该男子和朋友到大连沙河口区某餐饮店用餐时,遭遇商家“反向抹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广东佛山的菜馆和江苏南通的餐馆。消费者们反映,他们在这些地方消费时也被多收了费用。
对于商家的这种行为,许多网友表示不满和质疑。他们认为,在移动支付普及的今天,商家完全可以做到精准扣款,为何还要对消费者进行“反向抹零”?对此,大连市市场监管局表示,“反向抹零”是个别经营者利用移动支付的特点进行的违规行为。在我国货币精确到分位的制度下,“四舍五入”的收款方式是不被允许的。商家的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商家的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市场规定,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根据该法律,经营者必须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商家的“反向抹零”行为就是在标价之外额外收取了消费者的费用。商家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也会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带来损害。当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时,应积极与商家沟通并寻求解决方案。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
专家指出,“反向抹零”属于违法行为,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和处罚。消费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的权益保护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商家的不诚信行为,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公正。只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反向抹零”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消费者应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新财经记者与知名人士刘俊海的对话,他针对有关部门实施行政监管的方式发表了深入见解。刘俊海强调,单纯的处罚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行政监管应该更多地融入预防性措施。
“我们的行政监管不仅要设定处罚,更关键的是要包含一系列的预防性的监管措施。”刘俊海明确表示。在他看来,行政指导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帮助商家纠正偏差,避免他们动起歪念头或投机取巧。“我们希望商家能够明白,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道,而不是一时的聪明之举。”他进一步解释道。
对于如何更有效地遏制这种行为,刘俊海认为,与消费者的维权行动形成合力至关重要。他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参与到监管过程中来。“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参与能够让不良商家无处遁形。”他强调。
刘俊海还提到,信用监管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可以与信用监管系统对接,对违规商家进行惩戒。”他解释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违规商家受到应有的处罚,而且能够通过公开透明的信用记录,警示其他商家,形成行业的良好风气。
他的观点充满了和远见。刘俊海的话语间,充满了对公平市场的渴望和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他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每一个商家都能明白,诚信经营、守法守规才是长久之计。
他的建议不仅凸显了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展示了对市场健康发展的积极期待。在他的理念中,行政监管不只是冰冷的法规条文,而是融合了引导、教育、合作和惩戒的多元化手段。这样的理念,无疑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综上,刘俊海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行政监管的新方向:预防为主,处罚为辅;鼓励消费者参与,对接信用监管;引导商家诚信经营,共同打造公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