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
个人简介吴伟业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生于江苏太仓的一户书香门第。他自幼便对《史记》、《汉书》有着深厚的兴趣,文采斐然,备受张溥的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他高中一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此后,他历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
吴伟业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他的诗歌作品深受时代影响,充满了哀时伤事的题材。他的诗才风华绮丽,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他的诗歌既有婉约之韵,又有豪放之气,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降清,《扬州》四首更是他七律的力作。他的词作虽然不多,但传诵颇广,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
顺治十年,吴伟业出仕清朝,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他的诗文创作在清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熙帝对他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伟业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紧密相连。他出生于读书人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出众。他在明朝官场上一度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随着明朝的灭亡,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曾在得知崇祯帝死讯时悲痛欲绝,想要自杀,被家人及时发现并劝阻。
吴伟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他的生涯经历与诗歌创作相互交织,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深受时代影响,充满了情感与韵味。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明末清初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才华和人生经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他的诗歌和了解他的生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悲欢离合。吴伟业,一位对明王朝充满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怀有深深感恩之情的文人,在《绥寇纪略》中,他坚决地诋毁、攻击了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在顺治二年(1645),他被召拜为南京福王的少詹事,然而仅仅两个月,因与权臣不合,他选择了归隐,对清朝政权采取了一种消极的不合作态度。
他在明亡后的十年里,一直隐居在乡里,保持着名节。在顺治十年(1653),他被推荐入京,虽然短暂地担任了秘书院侍讲和国子监祭酒,但他始终深感那段历史是他内心的耻辱。他的好友侯方域在顺治九年(1652)与他约定隐逸林泉,但侯方域的去世让吴伟业在《怀古兼吊侯朝宗诗》中自责不已。
康熙十年(1671)夏季,吴伟业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留下了深刻的遗言。他的一生历经艰险,尝遍艰辛,自感为“天下大苦人”。他希望自己死后以僧装下葬,墓前立一圆石,题字为“诗人吴梅村之墓”。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位伟大的诗人吴伟业病逝,被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吴伟业的文学才能卓越,不仅是一位擅长诗歌创作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专模唐人格调,辞藻华丽,善于叙事且抒情性强。除此之外,他还是清初重要的戏剧家,其戏剧作品通过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他的伤心痛哭之调。他的学术专著也有相当高的价值,如《春秋氏族志》、《春秋地理志》、《复社纪事》等。他的文章清秀隽丽,备受人们称赞。吴伟业还是一名画家,有作品传世。
吴伟业的诗歌特点鲜明,既有风华绮丽的一面,又善于现实地记叙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他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例如,《田园杂兴八首》中的竹坞花潭、灌畦才罢等景象,以及《避乱六首》中对兵乱、萧条景象的描述,都充分展示了他的诗歌风格和社会关怀。
吴伟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歌、戏剧、文章以及绘画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对明朝的灭亡深感痛惜,对清朝的统治采取了一种矛盾的态度。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情感与才华,是明清之交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贺新郎有感》一文,引人深思。龚生的命运令人叹息,他的天年夭折,高名难以埋没。作者自身疾病缠身,心中的热血却仍难平息,洒向西风残月。他剖心置地,向华佗诉说心中千结。追思往事,倍感凄咽。那些慷慨奇节的故旧知交,如今已无法再见,令人扼腕叹息。他们为当年之事沉吟不断,如今却只能草间偷活。
吴伟业先生临终前的遗言饱含深意。他的诗歌中多影射时事,他以诗歌寄托自己的失节之恨,希望后人能通过读他的诗歌了解他的内心痛苦和复杂矛盾的心情。他的爱国情怀令人敬佩。
以下是从诗歌中节选的片段:
《过吴江有感》描绘了落日下的松陵道,堤长欲抱城。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市场静寂,人们逃避赋税;江面宽阔,客旅躲避战乱。二十年交情的朋友离散,把酒叹息浮名。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动荡的岁月,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圆圆曲》则围绕一个动人的故事展开。红颜流落、恨杀军书、蚁贼满长安等情境,令人感受到时代的沧桑和个人的无奈。诗中的英雄与佳人,悲剧与喜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自叹》一诗中,作者感叹平生误尽于一官之职,弃家容易变名难。他勇敢面对风霜之苦,心胸犹阔如天地。他有心逃离世俗的喧嚣,却难以摆脱世俗的束缚。旁人或许笑他如陶弘景一般挂冠神武,但谁又能真正理解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呢?
这些诗歌生动描绘了作者内心的世界和对时代的感悟。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让人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和复杂矛盾的心情。他的诗歌不仅传承了古代诗歌的韵味,也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