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太大导致心理问题职业紧张该如何化解?
刚刚过去的九月和十月,标志着大量新鲜血液的注入,那是无数毕业生踏入社会的时刻。他们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步入了职场的大门。其中一些人,似乎背负着过多的压力,仿佛行走在薄冰之上,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深怕出错,深怕受到批评。这种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职业紧张”。
职业紧张,也可被称为职业应激,它是职场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源自于工作的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的失衡。这种状态在欧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在我国,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职业紧张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和化解这种压力呢?为此,科技日报的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长期受到职业紧张的影响,后果可能十分严重。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因职业紧张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员工。例如,在我国的一些汽车制造企业、供电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员工存在中度以上的紧张反应。这些员工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仿佛整个人就像一张被拉满的弓,随时可能绷断。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副院长郑广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企业过度追求绩效,甚至通过平台软件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这使得员工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心疲惫不断积累。职业紧张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职业伤害,几乎所有劳动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影响。但具体会带来哪些伤害却难以明确,这使得职业紧张不易被察觉,也给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挑战。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郭伯堂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期处于职业紧张的状态下,人的记忆力可能会减退,情绪变得不稳定,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排遣压力,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职业紧张的形成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常见的外部因素如噪声和高温都会对工作产生干扰,影响工作效率。而从内部因素来看,职业紧张与人格特征、应对外界的方式等因素都有关系。
那么,如何应对职业紧张呢?郭伯堂表示,预防职业紧张,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用人单位应从组织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创造需求均衡、文化健康的管理架构。企业还应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加强职场适应教育。
对于职场人来说,首先要与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合理安排工作。要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遇到困扰时,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如果压力长期持续且症状严重,务必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性格特征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或许是一次轻松的跑步、一套舒缓的体操,或是到郊外踏青露营。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享受。(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郭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