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新态势下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分析
作者张冉,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监事会副主席。近日,心理咨询师从人社部职业资格名单中移除,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对此,笔者深入思考后,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如下解读与分析。
一、关于心理咨询师未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并暂停职业资格考试的原因
笔者认为,这是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服务行业进行规范与整顿的序曲。历史上的原因使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地位略显尴尬,既不是“准入资格”,又无法完全反映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行业整顿势在必行。目前,新的认证体系与行业管理体系尚未完全构建,暂停考试认证并从职业目录中暂时移除,是为了为下一步的行业规范扫清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依然有效,可作为能力水平证明。
二、行业准入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区别
行业准入证书,如注册书,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认证考试、证书颁发等,分为执业和非执业两类。职业技能证书则代表特定的技能水平,如厨师证书。目前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属于职业技能证书范畴。未来的规范方向应是类似于台湾地区的“心理咨商师”,定位为行业准入证书,由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组织归口管理。
三、对行业现状的影响
对于正在执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机构,此次变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服务的“从业许可”方面并无太大影响。因为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本就是“职业技能”证书,并非“行业准入”证书。这意味着,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没有准入门槛,只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有权提供相关服务。这也是许多心理学专家虽未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但仍从事心理咨询相关工作的法律依据。
四、心理咨询师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应一如既往地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科学、严谨的服务。无论证书如何变化,都是建立在“专业能力”基础之上的。正如中科院心理所牵头成立的“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筹备组”成员林春教授所言,“职业还在,只是国家退出职业鉴定而已”。
虽然心理咨询师从人社部职业资格名单中移除,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的终结。相反,这是行业规范与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关键是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也期待新的行业规范能为心理咨询师行业带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中科院心理所祝卓宏教授坚信,心理咨询作为助人的重要专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随着国民需求的增长,需要更加规范化的管理。这一趋势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社部在相关文件中也指出,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正依据市场需要开展能力水平评价活动,凸显了心理咨询行业的重要性。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早已未雨绸缪,推出了旨在提升心理咨询师专业能力的“1879计划”,引进台湾心理咨商师的培训体系,打造中国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标准,为行业的规范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由此可见,未来的心理咨询行业将更加强调专业性,对咨询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将更加严格和规范。
面对这样的行业趋势,心理咨询师不仅需要重视专业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他们需要不断“知识变现”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路径,在咨询、培训、EAP等领域之外,发现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与市场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之道将一如既往地秉承“科学、专业、严谨”的产品价值观,向社会提供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他们还将加大对“1879计划”、“学习教练”、“心理讲师”等重点项目的研发与投入力度,优化教学、督导、实习等各个环节,帮助心理咨询师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成功之道还将依据“心理学+”的产业发展理念,加速孵化跨界项目,如心理影视等,打造心理咨询师的知识变现平台。他们将通过共享产品、共享渠道、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计划”,在心理学界的领导与学者的引领与支持下,让百万心理咨询师携手为更多的人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帮助更多的人快乐成长,实现“走出孤岛,彼此联结”的美好愿景。
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未来的行业管理将更加严格和规范化。心理咨询师不仅需要重视专业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新的商业模式和知识变现路径。而成功之道将一如既往地提供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并加速孵化跨界项目,为心理咨询师提供知识变现的平台,为更多的人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免责声明:转载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的文字和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