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绘制北师大性骚扰地图供校园安保参考
深夜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大三学生康宸玮在朋友圈分享了他的作品一篇聚焦“校园性骚扰”的调查报告。那一刻,是8月29日凌晨3点,他感到满意和自豪,因为他成功地将这个问题阐述清楚,完成了报告的撰写。
康宸玮口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校园内并不鲜见,却又几乎“无计可施”的社会现象“校园性骚扰”。他通过公开途径获取了60个同类案例,绘制出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报告。这份报告名为《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铁狮”象征着力量,代表着康宸玮希望这份报告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引起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这份报告的出现,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论坛上,学生们纷纷热议,称自己曾在校园内遭遇性骚扰。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仅仅在一周之内,就有五起类似的网帖。在北师大读书的三年里,康宸玮看过无数次这样的网帖,但他决定通过他的报告,去发掘、归纳这一问题。
康宸玮的行动并非毫无成果。他的报告不仅详细描述了具体案例,还深入了现象的根源。他试图解答为何会出现校园性骚扰,为何受害者选择沉默,施害者通常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等问题。这份超过一万三千字的报告,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剖析。
除此之外,康宸玮还绘制了“北师狼分布图”,通过学校保卫处接受报案情况的统计,归纳出了时间频率图和月份统计图。在此基础上,他发现了校园内的性骚扰频发区以及安保工作的盲区。他的目标很明确:为校园安保提供参考。
这份报告的价值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一位不愿具名的女生表示,这是她第一次看到有关学校性骚扰的调研报告,内容十分详尽,特别是聚焦了本校性骚扰内容。佟丽华主任也高度评价了康宸玮的报告,尽管从专业性的角度看存在一些问题,但它的价值不容忽视。它从学生的角度了校园性骚扰的成因和对策,为常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这份报告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报告对受害者的采访量仍然不足。高校的管理方式也被指责为给“色狼”提供了可乘之机。佟丽华主任指出,高校是开放式校园,管理相对宽松,这也给了一些人机会。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校园安保,还需要加强立法,明确定性骚扰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康宸玮的这份报告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它不仅揭示了问题的存在,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它的价值不容忽视。康宸玮的行动也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个体都有能力去关注和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佟丽华对康宸玮的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由于制作周期长、经济回报低等因素,这一课题无疑是一个冷门领域的研究。康宸玮作为在校学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努力,成功完成了这样一篇报告,确实值得肯定。
“根除校园性骚扰,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康宸玮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坦言。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他却对采访、调查充满热情。如果有机会,他甚至愿意客串一次记者,深入这一社会现象。
新京报为何会选择对校园性骚扰进行调研?康宸玮表示,虽然这个话题在社会上已经讨论得很多,但过去的公开报道和调查报告往往忽视了具体的人。他关心的是实施者的心理和社会动机、对受害者的影响程度、为何在北师大等高校越来越频发,以及作为大学校方和普通学生该如何预防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触及了校园性骚扰的核心。
康宸玮从今年4月份开始关注这个选题,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份报告。他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征集线索,另一方面也是招募助手。参与这个项目的主要是一些中文系的同学,他们负责资料收集和当事人采访等工作,而康宸玮则负责整合资料并撰写报告。
在调研过程中,康宸玮也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一些法律专业的老师帮助他进行了法理上的梳理,而学校保卫人员也提供了一些第一手的材料。这些资料对于报告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宸玮对于报告中所使用的案例非常谨慎。案例都是来自微博、朋友圈和学校论坛。他会对这些案例进行预判和后期筛选,确保引用的60个案例真实有效。筛选的过程中,他还会对部分当事人进行采访,并通过保卫处等部门进行求证。
对于这份报告的意义,康宸玮认为,虽然根除校园性骚扰几乎不可能,但希望通过这样的报告,能为包括北师大在内的高校安保工作提供参考,帮助提升统筹意识,建立群防体系。这无疑是一种深远的社会意义。报告的出现也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讨论,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防治校园性骚扰的行动中来。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并参与到社会公益事务中,共同为创建一个更安全、更公正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康宸玮的行动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只要有热情和行动,就能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