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什么-血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平时身体好好的,却突然在早晨醒来时半身麻木,言语不清,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脑梗”;或者有人在手术后恢复良好,准备出院时却突然在卫生间摔倒,专家诊断为术后“肺栓塞”。这些看似突如其来的疾病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隐形杀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管中的“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的血管通道,导致相关脏器失去血液供应,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在脑部血管产生的血栓会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的则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致命的“肺栓塞”。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呢?原来,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这两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当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血流速度减缓、凝血因子病变或血管损伤等,凝血功能可能会亢进,同时抗凝功能削弱,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情境下,血栓的形成更为容易。比如长时间乘坐火车和飞机时,由于缺少水分和运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会减慢,血液内的栓块更容易挂壁、沉积,形成血栓。
当体内血管受损时,血栓会自动形成以修复血管壁,保护血液不再外流。在正常情况下,当受损部位痊愈后,血块会降解并消失。当凝血因子病变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血块形成过程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导致高凝状态的发生。即使痊愈后,血块仍然会增加,形成异常或过量的血栓,阻塞血管。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血栓形成后、发病前,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问题。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容易在心房的角落形成血栓。这些血栓随时可能脱落,顺着血流进入大脑造成脑梗,或跑到腹部动脉造成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由于血栓在发病前极为隐蔽,发病后症状剧烈,且大多是在安静的情况下发病,因此积极防范血栓发病非常重要。对此,建议人们要多运动,了解血栓发病的相关知识。长期旅行的人们,特别是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等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旅客,一定要注意多活动腿部,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对于像空乘这样需要长期站立的职业,建议穿弹力袜以保护下肢血管。一些血栓发病的高危群体,如中老年人或动过外科手术的人群,建议去医院进行血栓相关的凝血因子异常筛查,定期临床检测有无血栓形成。如果存在病变情况,则要尽快采取措施。
对于已经患上血栓病的人群,除了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外,还需要与专科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定期进行复查。他们还应该更加了解血栓病的常识,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