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完疫苗之后还会出现感染?权威回应来了
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要聚焦在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并对公众的疑惑进行解答。会议上,对于为何存在疫苗接种后的突破性感染和康复者再次感染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解释。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提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规模开展核酸检测已经成为可能,这也显著提高了突破性感染的检出率。这一现象的发现,在人类传染病历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的。
王福生指出,现在检测出的突破感染中包括了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这些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对于管控传染源具有极大的意义。过去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时代,像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隐形感染,也就是无症状感染者,是无法被发现的。如果按照过去的诊断标准,新冠感染人群主要是普通型和重型患者,那么突破性感染的检出率就会大大降低。
关于突破性感染的发生原因,王福生院士指出除了核酸检测技术的进步外,还与新冠病毒的特性有关。新冠病毒本身容易发生基因变异,产生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更短的潜伏期,对中和抗体的抗病毒作用也产生影响。这些因素都为突破性感染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突破性感染与新冠病毒通过人体呼吸道途径感染密切相关。人体呼吸道粘膜含有表达病毒受体的细胞,病毒与受体结合即可进入细胞大量复制。尽管人体可以通过呼吸过程将病毒呼出(释放),但病毒仍可进入血液、淋巴循环到达人体其他部位。打过疫苗的人虽然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但这些抗体和免疫细胞难以聚集在呼吸道粘膜表面,因此仍然有可能被病毒感染。
王福生院士通过举例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现象。打过新冠疫苗的人体内有特异性抗病毒免疫能力,即使有病毒感染,也主要表现为无症状和轻症。而没有打过疫苗的人则缺乏这种保护能力,病毒容易大量复制,到达其他脏器而发病,尤其是高龄老人发病的危险性会大大增加。
王福生强调,虽然存在突破性感染的可能性,但接种疫苗仍然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预防发病、防重症和防死亡。他呼吁公众正确认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有突破感染就认为“打疫苗防不了感染”,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他同时指出,以前得过新冠肺炎的病人也有可能被新冠病毒再次感染,这与突破性感染的情况类似。
此次发布会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公众对于疫苗接种的疑惑,为公众正确认识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权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