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二十四节气去养生 更健康有效果
跟着节气去养生:古人的智慧,今日的指导
大自然遵循着一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奏,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则告诉我们,人体与大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协同共生的关系。“顺着节气去养生”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对我们今天生活的重要指导。
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根据前贤的学识,调整我们的生活节奏,确保我们在四季之中都能得到补益。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 2月4日
春天的开始,阳气初生。此时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重保护阳气,着眼于“生”。在精神方面,我们应戒暴怒,忌忧郁,保持心境开阔愉悦。饮食上,应减咸酸,增辛辣味,可选择芹菜、豆豉、葱、香菜等进行食补。推荐穴位百会,升举阳气,艾条施灸10分钟。
雨水 2月19日
降水开始增多的时节,此时应着重养护,避免寒湿之邪困脾。饮食调养上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推荐穴位阴陵泉,健脾化湿,同样以艾条施灸10分钟。
惊蛰 3月5日
春雷乍动,惊醒蛰伏的生物。此时肝阳之气渐升,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使自身的精神、情志也如春日一样舒展。饮食调养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推荐穴位阳陵泉,疏肝利胆。
春分 3月20日
昼夜平分,阴阳平衡。保健养生应注意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饮食要戒酸增辛,补肾补肝。也要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姜、葱、淮山等食物。推荐穴位太冲,疏肝理气。
清明 4月4日
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此时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饮食方面可多吃枸杞叶、山药等食物。推荐穴位三阴交,疏肝健脾。
谷雨 4月20日
雨水充足,是农作物生长的好时节。此时要早睡早起,适当加穿衣服,避免过度出汗以调养脏气。饮食应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推荐穴位中脘,健脾和胃。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 5月5日
夏季的开始。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养生重在养心。饮食应增酸减苦,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推荐穴位神门,养心安神。
遵循节气养生,是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和饮食,确保身心健康。小满养生之道
5月20日,我们迎来了小满节气。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到成熟阶段。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调适心情尤为重要。
为避免炎热带来的不适,我们应当选择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等。这些食物具有清利湿热、养阴的作用。忌吃油腻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配合药膳调理,如太子参荷叶粥、陈皮鸭肉汤等,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推荐内关穴位,以艾条施灸10分钟,有助于清心泻火。
芒种时节的生活哲学
6月5日,我们迎来了芒种节气。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夏种正式开始。为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我们需要避免恼怒忧郁,这样机体才能轻松自如。
芒种时节天气炎热,容易耗气伤津,因此饮食宜减酸增苦。苦瓜、节瓜、水瓜、黄瓜等祛暑生津、益气健脾的饮食是这一时期的理想选择。还可以结合清补药膳如茅根竹蔗饮进行调养。推荐劳宫穴位,按揉10分钟,可清心泄热。
夏至养生秘诀
6月21日是夏至,夏天的极致。我们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更应早睡早起。大多数人会有全身困倦的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
夏至时节,饮食宜减酸增苦,多饮绿豆汤,多食新鲜蔬菜瓜果。但要注意冷食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结合药膳调理如荸荠竹蔗茅根饮,可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推荐印堂穴位,以艾条施灸10分钟,有助于开窍醒神。
小暑:炎热中的养生智慧
7月7日是小暑,炎热的开始。人们在工作劳动时需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阳气。饮食方面要增咸减甘以滋肾脏。此时是脾胃较弱的时候,应少吃生冷和油腻味重的食物。推荐曲池穴位,按揉10分钟,可调肠通腑。
大暑:最热时节的防暑养生
7月22日是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为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要做好防暑保健并多补充水分。大暑时,饮食宜减肥浓之物,适当食用姜、葱、蒜、醋等有助于健脾开胃。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的作用,此时食用尤为适宜。推荐天枢穴位,以艾条施灸10分钟,可调肠通腑。
所述的养生之道基于二十四节气,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会更健康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