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治失眠有对策!破解5大错误迷思
破解五大睡眠迷思,唤醒优质生活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睡眠的迷思。是否平常睡眠不足可以周末补回来?睡不着时躺在床上就能休息?晚上1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每天必须睡满8小时才算正常?睡觉一直做梦是否代表没睡好?让我们一一破解这些迷思,拥抱更优质的睡眠。
迷思一:平常睡不饱,可以趁着周末一次补回来?
现代上班族因工作压力大,经常需要熬夜加班,周末时容易放纵自己睡到下午。这种做法会打乱原本的生理时钟,导致工作日时差一时难以调整,反而可能引起失眠或失眠的恶性循环。想要利用周末假日补眠是可以的,但应控制睡眠时间比平日增加2~3小时为限。
迷思二:睡不着时,一直躺在床上也没关系,都算是休息?
当就寝超过半小时还无法入睡时,强迫自己躺在床上反而会让人开始烦恼,增加紧张、焦虑以及挫折感,无法好好休息。真正的睡眠法则是:当真正感觉有睡意时,再躺到床上去。如果睡不着,可以先离开床铺,做些轻松的事情。
迷思三:中医说晚上11点到3点睡觉对身体好,所以在这之前一定要入睡?
中医理论中,依照时辰进行人体器官调养的确是一种方法。在西方医学上,真正影响睡眠的是体内褪黑激素浓度的变化。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期间褪黑激素分泌最旺盛,有助于进入熟睡状态。在此时间段前睡觉的确有助于提升睡眠品质。但不必过于刻板,应根据个人的作息习惯和生活环境来调整。
迷思四:每天一定要睡满8小时才是正常的吗?
睡眠品质的好坏与睡觉时间长短的关联并不是绝对的。成年人每天睡6~8小时左右较理想,而且最好以90分钟的倍数作为睡眠总时数。判别睡眠品质的重要指标是清醒后的精神状态,包括白天的精神、注意力等。如果睡眠时间过多或过少,可能是睡眠状态或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应寻求医师协助。
迷思五:睡觉一直作梦,是不是代表睡得不好?
在睡眠周期中有一个浅层睡眠期(快速动眼期),是睡觉时最容易作梦的阶段。大脑会利用这一作梦过程将白天接收到的信息、知识进行重整,转化成记忆保存起来。如果睡觉时感觉不停在作梦,可能代表睡眠效率不高。但不必过于担心,偶尔的梦境并不表示睡眠质量差,应结合其他睡眠指标综合判断。
睡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这些睡眠迷思,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拥抱更优质的睡眠。只有拥有了健康的睡眠,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拥抱更美好的未来。摘自台湾广厦《史上第一本睡好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