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变“蔫”了 究竟是“谁”惹的祸?
夏至来临,标志着正式进入夏季的第一天。对于许多太阳崇拜者来说,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因为他们将迎来更久的日照时长和炎热的气候。随着艾迪科克伦的“Summertime Blues”(夏日蓝调)和拉娜德雷的“Summertime Sadness”的歌声回荡,人们不禁惊讶地发现,夏季也会引发季节性消沉。
其实,“季节性情感障碍”(SAD)这一病症在日照时间短的寒冷冬季更为常见,仅有大约十分之一的患者会在夏季出现情绪消沉的症状。这种病症与光照时间、温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夏季,一些人可能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而感到不适,沉闷的气温也可能影响他们的情绪。与此明亮的夜晚和清晨的光线可能会干扰他们的睡眠习惯。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伊兰库克教授表示,无论是夏季SAD还是冬季SAD,患者都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情绪症状,如情绪低落、感觉无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怀疑一切。与冬季患者相比,夏季患者的症状也存在一些差异。冬季患者常常感到无精打采,容易入睡并伴随食欲增加和体重上升;而夏季患者则可能出现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以及情绪易激动或焦虑等症状。这种现象在夏季SAD患者中尤为明显,他们常常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因为他们身处一个大多数人都在享受的季节之中。这种差异无疑为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困扰和压力。
关于为何有人在阳光灿烂的夏季也会患上SAD,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与过多的日晒和沉闷的气温有关,而另一些科学家则推测可能是由过敏或睡眠习惯的改变引起的。尽管冬季SAD的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如通过长时间的灯光照射来驱散黑暗带来的抑郁情绪,但这些方法对于夏季患抑郁的人们并不适用。“多数临床医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个案治疗来为夏季SAD患者进行治疗。”库克教授补充道。
近期的一项关于大脑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出生的季节可能会对其情绪失调产生长远影响。范德宝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中脑区的背缝神经核是许多控制血清素水平的神经元所在的位置。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SAD提供了新的视角。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调节情绪、睡眠和食欲等生理过程。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季节变化如何影响大脑功能和血清素水平,从而为SA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清素,这是一种神秘的神经转换素,在情绪的海洋中扮演着舵手的角色。当血清素水平升高时,幸福的感觉如同暖阳普照;而当血清素水平低落时,消沉的情绪便如阴霾笼罩。
在实验室里,一个实验小组精心模拟了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创造出了不同的“季节”环境。他们将这些环境中的主角小白鼠,分别安置在夏季、春秋季和冬季的环境中。
夏季的小白鼠们每天享受着16小时的光照和8小时的暗夜,仿佛是在感受夏日阳光的炽热与夜晚的宁静。而春秋季的小白鼠则每天接受各12小时的光照和暗夜,它们体验着季节的交替与变化。冬季的小白鼠们则要忍受16小时的暗夜和仅8小时的光照,仿佛经历着寒冬的漫长与冷寂。尽管这些小白鼠生活在不同的季节环境中,但实验小组确保了其他环境因素完全一致,以排除干扰。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小组密切观察了这些小白鼠大脑的生物电活动性,并深入了它们的行为与血清素之间的关系。他们惊奇地发现,夏季小白鼠的活动性明显积极,它们似乎与血清素的分泌和脑部血清素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夏季的阳光下,小白鼠们展现出了更加快乐的状态。
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季节变化与血清素水平之间的奥秘联系。或许,在阳光明媚的夏季,我们的心情更加愉悦,部分原因正是血清素在我们体内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一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情绪与生物节律的关系提供了线索,也为未来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