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充当“救治奇兵” 家庭医疗救助箱里要放好这些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头疼脑热是常有的小病小痛,大多数家庭都会自备一些常用药品应对。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口罩和医用酒精的短缺暴露出许多家庭在医疗应急物资储备方面的不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近日表示,为了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社会应形成健康消费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他倡导以家庭为单位储备包含口罩等在内的医疗救助箱。宁吉强调,全社会应建立救治、自救物品储备的观念和习惯。
那么,为何国家相关部门要特意鼓励家庭储备医疗救助箱呢?医疗救助箱通常应包括哪些物品?如何存放并管理这些物品呢?让我们一起来这个问题,共同筑起公共卫生应急屏障。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储备医疗救助箱不仅是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手段,更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健康管理的体现。北京友谊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胡滨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急救科普知识,储备医疗救助箱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马建龙也认为,家庭储备的应急物资是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急救医药物品储备的重要性,这种科学防范意识不仅能为家庭筑起应急屏障,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卫生防御贡献力量。
关于医疗救助箱中应包含哪些物品,胡滨和马建龙都提到了三类必不可少的物品:应急药具、应急物品和应急工具。应急药具包括应急药品和相关的医疗用具。应急药品应包含常用药品,如退烧止痛药、抗感冒药等,以及根据家庭成员身体状况适量储备的处方药。相关医疗用具则包括消毒用具和医用材料,如酒精湿巾、碘伏、纱布等。对于有老人和儿童的家庭,还可以考虑储备医用弹力绷带。
除了药品和医疗用具,应急物品也是医疗救助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滨提到,可以包括饮水、食物、重要证件及相关信息等。在选择应急物品时,应以保证易储存、易携带为主要原则。而应急工具方面,除了口罩等物品外,还可以包括逃生工具、求救联络工具和生存救助工具,如厚毛巾、雨衣等。
对于如何存放和管理医疗救助箱,马建龙建议将其置于阴凉、干燥处。药品的存储需要特别注意,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储存条件存放,并定期更换。开封后的药品有效期会大大缩短,因此应在使用前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并及时更换。
家庭储备医疗救助箱是对自身健康负责的表现。通过储备必要的医疗救助物资,我们可以在面对突发卫生事件时更加从容应对,提高生存质量。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行为家庭配备医疗救助箱,并定期进行整理更换。两位医疗领域专家一致表示,除了药品之外,用于过滤病毒和消毒杀菌的医用材料如口罩和棉签等,一旦开封使用,其有效期通常为三到六个月。建议定期更换这些材料以确保使用效果。医疗救助箱作为应急医疗设备的集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至少每半年需要进行一次整理和更新。摆放位置也至关重要,应置于易于取用的地方,如床边或屋内显眼处,而不是被深藏不露,以免在紧急情况下无法迅速获取。
家用医疗救助箱与专业急救药箱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马建龙专家指出,专业急救药箱通常包含注射器械和一些急救药品,如强心、平喘解痉等药物。而家用医疗救助箱虽然包含一些常用且功能多样的物品,但使用它们需要一定的专业医疗知识。对于公众而言,若想科学规范地使用这些物品,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胡滨专家以医用弹力绷带为例,详细解释了某些医疗物品在使用前为何需要进行专业培训。他强调,在使用医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时,应从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向近心端缠绕。包扎的松紧度也需适度掌握,过松或过紧的包扎都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应急储备清单》中提到的灭火器、专业呼吸面罩等设备,在使用前也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为了提升公众的应急自救能力,国家应急管理部官方网站特别开设了科普板块,向公众普及自救互救的常识。而对于专业医疗设备或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公众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如医疗机构或消防网站等。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应急知识吧!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准备,我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行动,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