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你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调查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惊人的12%-28%之间,且这一比例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这一严峻的现象,同样也在我国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显现出了苗头。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约为5%至30%,令人忧虑。
谈及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抑郁和焦虑无疑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最近几年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的主任医师李雪医生明显感受到了就诊的孩子们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增多。她指出,大约七八年前,住院病房里主要还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而现在,抑郁和焦虑在中小学生中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甚至有些孩子的症状严重到出现了自杀或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中,结果显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达到了惊人的17.4%。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比例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们如此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预防?
李雪医生告诉我们,抑郁和焦虑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环境因素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其中包括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等多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不断增大,这种压力也传递给了孩子们。
现在的孩子们面临着来自学业、父母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与十年、二十年前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玩乐时间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补习班和超前学习。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导致了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不足,而且过大的压力很容易引发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国家一直在倡导给学生减负,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除了这些外部压力,父母的养育方式也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李雪医生发现,很多家长的自身人格发展并不成熟,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这种不良的养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质条件,更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注和父母的陪伴。
睡眠缺乏、运动不足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充分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不仅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同样重要。缺乏运动和休息的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仅会出现情绪问题,身体、视力等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家长和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需要从家庭做起,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情感关注、有效的陪伴和足够的休息和运动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李雪表示,对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心理问题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孩子一旦陷入焦虑或抑郁,其社会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学业也可能因此受损。虽然经过治疗与调整,部分孩子能够逐渐好转,但在成年后面对压力时,他们仍有可能复发。心理成长与环境紧密相连,孩子在正常的环境中与同龄人交往,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如果长期因抑郁、焦虑而缺课,孩子将失去与同龄人的共同成长环境,心理发展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如何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李雪认为,关键在家长。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困惑,他们并非不想做好家长,而是缺乏正确的方法和经验。家长不仅要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互动,更要自我接纳、自我管理,为孩子树立榜样。因为家长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为此,李雪建议家长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阅读《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成长》等书籍,家长们可以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这样不仅能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也能及时发现并干预孩子的心理问题,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早期发现、干预也能防止病情恶化。
家长也可以让孩子阅读简单的心理健康读物。对于低龄孩子,情绪管理、人际关系、饮食睡眠以及自我管理的绘本是很好的选择。而对于中学学龄的孩子,虽然他们可以阅读成人心理学书籍,但李雪建议应谨慎选择。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读物更为合适,如学校发放的经教委指导的心理健康教材。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家长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守护者,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育儿知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也是每位家长不可或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