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队回应“卖艺冠军”冒充大学生参加大运会
本报讯(记者仲玉维 李超 石明磊)日前备受关注的退役世界冠军张尚武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报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这位前世界冠军因生活窘迫而街头卖艺,引发了社会对运动员教育问题的思考。近日,国家体操队相关负责人就张尚武参加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资格问题作出回应。
据了解,张尚武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时,是以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身份参赛的。由于他在国家队期间存在严重违纪行为,其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资格最终被取消。对此,国家体操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体操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需要统一管理和推荐。对于符合大学入学条件的运动员,国家体操队会积极帮助其联系和推荐大学就读。对于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国家体操队会统筹安排其义务教育,并帮助联系适龄运动员在大学就读。国家体操队还采取了多种措施确保运动员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包括强化预科补习、学分制、长学制等。尽管如此,由于张尚武在国家队表现不佳且存在严重违纪行为,其资格最终被取消。
目前,张尚武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据报道,他曾在街头卖艺糊口。对于他的退役原因,相关负责人透露,张尚武曾因伤病和违纪问题被调整回河北省队,后虽被八一队试训但因同样的问题被退回。最终,他选择了自主择业并领取了6.3万余元的经济补偿金。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运动员退役后生活问题的关注。许多人担忧运动员在退役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也引发了人们对运动员教育问题的思考:如何确保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并过上正常的生活?
另一方面,探访河北省体工大队体操训练中心时,我们发现小运动员们的训练非常刻苦。他们每天都在努力训练,为了成为像张尚武那样的优秀运动员而奋斗。他们的家长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让孩子继续从事体操事业还是重新融入社会学习其他技能?许多家长认为练体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但也认为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不应该浪费。这种矛盾和纠结在张尚武的事件后更加明显。这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运动员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的必要。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作为普通人所面对的职业选择困境以及如何在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运动员群体而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问题。
这位家长抱有希望,女儿练体操,获奖后上大学之路便更加顺畅,“这也是一条杰出的道路。”毕业后,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许就会向她招手。张尚武的遭遇,令这位家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训练方式与职业规划之间的矛盾。专家对此展开分析,提出了一些专业见解。针对张尚武事件,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刘建民认为,当前训练方式与运动员职业规划的脱节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样,前国家队体操队员莫慧兰则指出,运动员缺乏心理关怀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刘建民看来,许多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职业迷茫的困境。他们不知道进入社会后自己能做什么。这与国内的专业培训体制息息相关。在训练过程中,教练通常会强调“你们要认真专心地训练,争取拿冠军,其他问题组织会帮你们解决”,运动员们因此全身心投入训练,无暇他顾。“这种训练方式与对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存在矛盾。”刘建民表示,教练往往不愿意在训练时灌输职业规划理念。
运动员在赛场上充满自信,“只有我能做到”。退役后进入职场,他们可能会遭遇一连串的挫折,性格从自信走向自卑的极端。强烈的自信心与极度的自卑之间的落差,更容易让他们迷失方向。
刘建民曾赴英国考察运动员退役问题。由于体制差异,英国的运动员通常是大学生运动员,他们需要一边读书一边训练。在学校里,他们不仅要进行专业的训练,还要完成学业。学校给予的支持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除了专业教练,运动员还有生活指导顾问,负责为他们提供生活和道德方面的培训。这一顾问的工作与教练独立,不能相互干涉。
莫慧兰认为,体操运动员从小就离家进入运动队,每天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训练上,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知识,生活上也缺乏关爱。特别是像张尚武这样的孩子,父母离异,心理关怀的缺失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
河北省体工大队的一名教练也指出,孩子们正处于思想发育期,需要接受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张尚武这样的孩子来说,家庭背景的影响以及运动队和教练的关爱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昨日,中国体操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尚武因盗窃罪被判服刑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加强运动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督促他们不仅在刻苦训练和竞技水平上提高,还要注重法律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运动员铺设一条从赛场到职场的顺畅道路。对此,本报记者李超进行了深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