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距离观察戛纳之六:电影是什么电影节是什么

生活百科 2025-04-26 08:17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生命之树》荣膺金棕榈桂冠,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海报引人注目

在戛纳电影节的光辉舞台上,评委会主席罗伯特-德尼罗强调,评委会的决定并非电影节本身的授意,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的故事。坊间流传着一种观点,那就是电影节组委会对评审结果有着深远的影响。评委们由组委会精心挑选,他们践行着组委会的意志。当评委们的意见与组委会的意志发生冲突时,组委会往往会告知评委们再作讨论。

德尼罗在接受媒体群访时透露了天机。《生命之树》之所以获得高度评价,原因在于其与戛纳电影节的规格、理念和金棕榈奖的契合度达到了顶峰。当问及谁是这种契合度的制定者时,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戛纳电影节组委会本身。在组委会设定的框架内,评委会主席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意见具有决定性作用。当评委会主席对奖项没有异议时,评委中的某些坚持己见的人就能主导奖项的归属。

资深影评人在奖项揭晓后表示,奖项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一场激烈的争论。从评委会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评委们都是极具个性的意见分子。他们中有坚持自我表达的法国导演阿萨亚斯,有风格独特的香港导演杜琪峰,还有在电影行销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制片人施南生等。他们的意见都具有分量。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影帝影后的获奖实至名归,评委会大奖也同样令人信服。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综合电影界内部人士、媒体和影评人的观点,争议主要集中在这两点:《生命之树》是否实至名归地获得了金棕榈奖?《亡命驾驶》为何能获得最佳导演的殊荣?

施南生代表评委回应了这些质疑。他认为,《生命之树》是一部有重大突破的电影,其野心和尝试使其值得获得金棕榈奖。而《亡命驾驶》获得最佳导演奖则是德尼罗与杜琪峰共同意愿的体现。该电影不仅在类型片的表现上非常出色,而且在人物关系的刻画上也十分精彩。电影的前半部分,导演的手法十分高超,能够迅速展现微妙的关系。该电影的导演功力也得到了演员的出色表现的衬托。从这两个影片的获奖可以看出,最佳影片奖更倾向于授予整体素质均衡且一流、着眼于人类生存处境的影片,而最佳导演奖则更看重具有独特美学兴趣、在电影语言方面有创造力的导演。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其他电影节的选片人表示,《生命之树》是一部头绪繁多的电影,影片开头的三十分钟,仿佛是美国频道拍摄的生命起源科教片。该电影的获奖,是因为其在电影语言以及组织结构上展现了真知灼见。这部电影也在倡导回溯生命本身,带给人们希望。

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倡导让观众自己去挖掘含义。而《生命之树》与丹麦大师拉斯-冯-提尔执导的《抑郁症》这类电影都在讲述导演对于电影、哲学、生命和生活意义等的思考。它们在讲述故事的也展现了主人公的真实生活,引人深思。这些电影不仅仅满足于讲好一个故事,它们还在生活的真谛,升华了生活的意义。电影《生命之树》让一些人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这部电影过于注重形式。这部电影独特的视角,聚焦我们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瞬间,其意义不容忽视。它将这些瞬间放大,放大,放大,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对于那些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时刻,导演采用了通感的方式来表达,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与此相反,《抑郁症》这部电影则从幸福开始,却走向毁灭。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爱但背负着沉重负担的家庭中,这里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旧日的情感纠葛以及不健全的父母关系。

影片的前半部分以妹妹的视角展开,时间集中在婚礼的夜晚和次日。在这个人生最欢乐的时刻,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却逐渐浮出水面。敏感的妹妹在婚礼上提前感知到了即将到来的巨大灾难,于是她一手策划了婚礼的破灭,并在第二天选择了离开。

影片的后半部分则换以姐姐的视角展开,此时妹妹已经深陷抑郁症的泥潭无法自拔。姐姐试图拯救她,向妹妹展示生活的美好,然而这一切努力却将全家人拖入了一个世界毁灭的深渊。

就像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的《super size me》一样,《抑郁症》也强调了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潜在危险。在导演拉斯-冯-提尔看来,抑郁症已经大规模地侵蚀着人们的内心。他将抑郁症外化为一颗足以毁灭地球的星球,将由此带来的抑郁和恐慌放大到极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场心理灾难的严重性。

电影是什么?电影节是什么?这些问题或许没有现成的答案。它们只是我提出的设问,希望通过这些银幕上的故事引发更多思考和共鸣。就像《生命之树》和《抑郁症》这两部电影,它们不仅仅是影像的呈现,更是对生命和心理深处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让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赵静/文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