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口增长惯性规律保持足够敬畏
近日,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迈向本世纪中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文件。这份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我们构筑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五位一体的战略框架。
《规划》强调了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富基础。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前提,提高全社会的养老保障能力是老年安全、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会财富储备变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福祉,我们需要做好两个“蛋糕”财富蛋糕和福利蛋糕。在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老年福利和老有所养的诉求,确保老年福利的“小河”无论水流大小,都能得到基本保障。
《规划》着眼于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供给需要考虑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我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未来少子化将严重制约年轻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我们必须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第三,《规划》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养老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总体不足,具有明显的“未备先老”特征。《规划》提出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市场机制决定养老资源配置,让各色养老机构在竞争环境中自由发展。
第四,《规划》强调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养老科技也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高为老服务的科技化水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银发经济和养老产业,让老年人也能享受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第五,《规划》致力于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孝亲、尊老、敬贤的优良传统。我们既要传承好血浓于水的“血亲孝”,也要弘扬仁者爱人的“仁道孝”。通过教育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安,实现文化养老。
值得注意的是,老龄化治理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需要关注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近期挑战是少劳老龄化,远期挑战是少子老龄化。少子化的挑战甚至大于老龄化本身,因为低生育率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整体发展。我们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挑战,确保老年人的福祉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劳动年龄人口的存量与增量,是当下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我们不仅要深挖现有的人力资源潜力,还要放眼未来,积极储备人力资源增量。这背后与生育率、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紧密相连。
当前,我国的生育率已大幅度下降到较低水平,面临的问题已不是生育率是否需要继续下降或稳定,而是生育率过低,且反弹乏力。尽管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适度低生育率,即总和生育率大致落在1.8-2.5的区间,但在现实面前,这一目标的实现似乎变得愈发困难。我们似乎已经陷入了内生性低生育率陷阱,即政策限制放开后,家庭仍然选择独生子女。实现适度低生育目标似乎成为了理论上的理想。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不容乐观,老年人在不断增加,而年轻人却在减少,这使得老年人的福祉保障更加困难。最直接的问题体现在养老金支付压力上,缴纳养老保险的经济活动人口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口增加,对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
生育是人口发展的源头,关乎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优化生育政策”具有深远意义。人口既是社会发展的慢变量,也是主导力量。面对人口增长的惯性规律,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面对新时期生育率持续低迷的挑战,我们需要寻求平衡既要应对生育少子化的问题,又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实现人口均衡,全面放开生育限制、优化和鼓励生育已成为关乎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抉择。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深思熟虑,更是对民族发展的深思熟虑。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口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国家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优化生育政策、实现人口均衡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