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深入展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战略布局正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体育消费作为居民生活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承载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体育消费已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据数据显示,我国体育消费规模已接近1.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规模将接近翻一番。今年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各地区各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增强体育消费能力,推动大众体育消费潜力的释放。
新型运动消费正在快速兴起,成为激发人们体育消费热情的新动力。从北京的极限飞盘大师公开赛到福建的射箭运动,再到四川成都的新型体育消费市场的悄然升温,新型运动消费的发展势头正猛。拉弓、瞄准、发射,或是奔跑、跳跃、欢呼,这些新颖潮流的运动方式不仅让人们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更激发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
与此各地正积极打造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开发体育消费新业态。在重庆巴南区,低空飞行营地、漂流营地、露营基地等多个项目的开发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社区举办的街舞、花样滑冰等活动,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街区,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
专家指出,飞盘、射箭、攀岩等运动项目的兴起,既体现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交属性的重要性。这些运动项目上手快、趣味性强,正在逐步从小众运动变成热门运动,以全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除了运动项目的创新,体育消费场景也在发生变革。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增加供给,改善运动体验,推动体育消费提档升级。例如,“冰丝带”这样的场馆,除了接待散客参观和滑冰体验,还引入了国内冰上运动项目培训机构,提供各类培训课程,满足群众性的冰上运动需求。
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深化体育消费试点的措施,更好地满足群众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体育消费需求。不少地区正积极、主动作为,不断拓展“体育+”消费内容,打造更多集竞技、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等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场景。
体育消费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健康、更丰富的运动体验,也为促进消费、稳定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更多创新项目和场景的涌现,体育消费的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全市体育市场的稳步发展,各类体育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成都的体育消费规模已经突破582亿元大关,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更是超过了2700元。这一数字不仅展现了成都市体育市场的繁荣景象,也反映出市民对于体育消费的热情与追求。
被誉为“千园之城”的福州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建设了数百公里长的城市休闲绿道“福道”。这些绿道不仅串联起58座山体与156条内河,更成为居民享受自然、健康生活的绝佳去处。漫步于“福道”,居民可以尽情享受“看山、望水、走巷”的乐趣。而且,“福道”还巧妙地连接了众多茶馆与运动场馆,并与“榕e动”智慧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紧密相连,让居民能够随时随地预约锻炼、品茗休闲,感受智慧体育的便捷。
专家们认为,体育消费产业链涵盖多个方面,从提升运动技能、购买硬件装备,到自身锻炼、参加比赛,再到“体育+旅游”、“体育+娱乐”等新模式,可谓点多、线长、面广。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加强规划设计,增加项目供给,丰富消费场景,以推动体育消费提档升级。
在这片繁荣的背后,新的发展空间正在不断拓展。以金岁广场为例,这个位于北京丰台区的新晋体育综合体,不仅优化了存量资源,还积极开拓增量市场,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金岁广场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可以容纳大量人群开展各类体育运动,并形成以体育消费、休闲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休闲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北京市也在持续推进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深入挖掘闲置空间资源,大力推进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健身去哪”的问题。北京市还在优化体育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激发体育消费动力。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杨海滨表示,北京正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体育消费城市。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体育消费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中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