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嘉班纳辱华发酵
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的辱华事件,自2018年发酵至今,一直备受关注。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更让杜嘉班纳的品牌形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至今仍难以恢复。接下来,我们将回顾事件的几个关键节点及其后续影响。
一、事件起源与发酵
1. 争议性宣传视频
2018年11月,杜嘉班纳发布了一支名为“起筷吃饭”的广告视频。在视频里,亚裔模特夸张地用筷子吃披萨,旁白中还使用了“小棍子餐具”“伟大的传统披萨”等表述。这种表现被许多观众认为刻意丑化了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傲慢态度。这支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强烈的批评,网友们纷纷质疑其辱华倾向。
2. 创始人辱华言论曝光
随着事件的发酵,品牌创始人之一Stefano Gabbana被曝在私人对话中使用侮辱性词汇攻击中国,称“中国是屎一样的国家”“没有你们我们也活得很好”。这些言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加剧了舆论的批评。
二、品牌应对与公众反应
1. 时装秀取消与明星解约潮
由于舆论压力持续加大,杜嘉班纳原定于在上海举办的2018年大秀被迫取消。与此包括王俊凯、迪丽热巴在内的中国代言人迅速宣布解约,模特也集体拒绝参与走秀。电商平台随即下架其商品,导致杜嘉班纳在华销售渠道几乎瘫痪。
2. 敷衍式公关引发二次危机
面对舆论危机,杜嘉班纳虽然发表声明称“对中国怀有感情”,但未就辱华行为真诚道歉,反而将矛盾归咎于“文化误解”,被批评为“毫无悔意”。创始人更以“账号被盗”为由推卸责任,这一举动被网友讽刺为“公关灾难”。
三、长期影响与现状
1. 中国市场全面溃败
事件后,杜嘉班纳在华市场份额遭受断崖式下跌,门店大量关闭,市值缩水超过20%。截至2025年,该品牌仍未重获消费者信任。业内人士推测,杜嘉班纳可能需要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2. 文化自信与抵制常态化的启示
这一事件成为了外资品牌在华“傲慢翻车”的典型案例,推动了公众对于文化尊重的更高要求。外交部曾回应称“应询问中国民众态度”,间接强调民意对品牌存亡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也被视为对类似事件的直接回应。这次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国际品牌的文化偏见,更凸显了中国消费者在维护文化尊严上的坚定立场。截至2025年,杜嘉班纳仍未摆脱“辱华”标签,这一教训为跨国企业敲响警钟:尊重与诚意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底线。
杜嘉班纳的辱华事件不仅是对一个品牌形象的摧毁,更是对傲慢与偏见的警示。它提醒所有跨国企业,在追求市场的必须尊重市场所在国的文化和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