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催化剂 合成氨催化剂中毒
关于中毒的分类、来源、现象与判断,以及处理与预防措施的
一、中毒分类与定义
中毒情况在工业领域中屡见不鲜,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 暂时性中毒:由CO、CO、HO等含氧化合物引发。这种情况下,催化剂的活性可以通过还原处理得以恢复。例如,铁系催化剂在水汽氧化后,只需通过加热或氢气还原,便能再生。
2. 永久性中毒:更为严重,由硫、磷、砷、氯等化合物引发,会生成稳定的表面化合物,导致催化剂活性不可逆丧失。例如,Cl的存在会显著增加合成氨的表观活化能。
二、常见毒物来源
主要的毒物来源包括O、CO/CO、HO、润滑油、硫/磷/氯化合物以及乙炔等不饱和烃。在工业过程中,原料气净化不彻底或设备泄漏都可能带入这些杂质,如分子筛旁路阀未关闭导致的CO/HO超标。
三、中毒现象与判断
中毒后的典型表现为催化剂床层温度先升高后骤降,也就是常说的“垮温”,同时合成反应转化率下降。当合成塔入口的CO+CO超过25ppm时,就需要引起警惕,若超过50ppm,则应立即进行紧急切气放空。
四、处理与预防措施
应急处理:对于暂时性中毒,可以通过减负荷运行,并通入纯净氢气进行缓慢还原;严重时则需重启开工加热炉,进行升温还原。永久性中毒则视情况轻重,可减负荷维持生产或停车更换催化剂。
预防措施:关键在于严格净化工艺气体,采用分子筛吸附、低温甲醇洗等先进脱硫脱碳技术。控制入口指标,如CO+CO<25ppm。定期清理油分离器,防止带液氨/铜液;设备维护也是关键,要确保压缩机段间密封,避免分子筛旁路泄漏。
五、典型案例
实际工业领域中,因分子筛旁路阀未关闭导致CO/HO超标,进而引发催化剂暂时中毒的情况屡见不鲜。通过关闭阀门并优化升温程序,往往可以恢复催化剂的活性。赤天化集团也曾成功通过还原处理修复中毒的催化剂,为工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