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寿法学方法论
一、核心内容与结构框架
著作深刻揭示了法学学科的独特性质和发展趋势,将其定位为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的领域,并指出法学应当从概念法学转向实践导向。通过与医学、工程学等学科的进步轨迹对比,批判了法学长期停滞于教义化阶段的现状,主张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方法论革新。
在方法论体系的构建上,著作强调了法律条文的内在逻辑严密性,通过归纳、演绎等传统法律推理方法,深入了逻辑分析的重要性。引入了社会学研究方法,主张通过利益衡量、价值判断等工具,实现法律与现实的动态衔接。还围绕法律解释方法论,详细阐述了实践路径,包括漏洞补充、类推适用、法律行为解释等技术手段,强调了司法实践中法官的创造性角色。
在专题案例分析方面,著作选取了“诽韩案”等典型案件,深入剖析了法律解释的客观性困境,论证了法律适用需平衡逻辑自洽与社会实效,提出了兼顾法律安定性与个案正义的解决方案。
二、学术贡献与影响
该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方法论方面的革新,打破了传统法教义学的封闭性,提出了“逻辑分析+经验验证”的双轨方法论,成为衔接法律文本与社会实践的理论桥梁。针对司法实务中机械适用法律的问题,该著作提出了法官应通过目的解释、利益衡量等方法实现法律续造,推动法律体系适应社会变迁。该著作系统梳理了法学从概念法学到利益法学、社会法学的发展脉络,为比较法研究和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版本与传播历程
该著作自1986年初版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1999年,大陆首次出版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2013年,该著作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进行再版,内容扩充至362页,新增了司法实践案例与理论反思。电子版资源如373页PDF文档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成为法学研习者的常用参考资料。
该著作通过方法论层面的创新,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追求提供了兼具理论与实践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至今仍被视为法学方法论领域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该著作在法学界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无论是对法学学术研究还是法律实践,该著作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