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种类繁多假货多 盘点常用的正规降糖药
故事从张某等人在沈阳市博源堂生物有限公司开始说起。他们雇佣了魏某等人在河南濮阳生产了六种降血糖的假药,其中包括“康糖平”和“蚁糖平”胶囊等,并将这些药物销售到了全国多个省份。今天,我们要聊聊关于降糖药的一些重要知识,帮助糖尿病患者正确选择药物。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升高,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分泌缺陷;另一方面,可能是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也就是常说的胰岛素抵抗。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主要矛盾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因此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对于2型糖尿病,早期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素的分泌缺陷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分为基础分泌和餐时大剂量分泌。在不进餐的情况下,胰岛细胞会维持一种持续的小剂量胰岛素分泌。当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其他升糖激素分泌较多时,就会引起基础血糖或空腹血糖的升高。进餐后,由于葡萄糖的刺激,胰岛细胞会进行一次大剂量分泌。当体内胰岛素出现分泌延迟和总量不足时,就会引起餐后血糖的异常升高。
各种降糖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针对高血糖的各个环节来发挥降糖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又可以分为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和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双胍类、格列酮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这类药物之间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和促分泌的药物或胰岛素联合使用。它们可以用于糖尿病的各个阶段,并且还可以在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治疗,延缓糖耐量低减向糖尿病转化的时间。
其中,双胍类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伴肥胖、超重的患者。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和输出,对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明显。它还可以抑制食欲,是降糖药物中少有的能够减轻体重的药物之一。
双胍类药物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可逆性的胃肠道反应。为了减轻胃肠不适,可以小剂量起步,逐渐加量。需要注意一些禁忌症,如肝肾功能损害、低氧状态的患者等不宜使用。在进行需禁食的外科手术、全身及使用含碘造影剂放射检查前,应停药48小时。
选择正确的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之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也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降糖药物的知识,正确选择降糖药。糖尿病频道编辑提示: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治疗药物不断更新迭代。原先的苯乙双胍因可能引发乳酸性酸中毒,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安全有效的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已成为欧美国家的第二大药物,特别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药物包括阿卡波糖(拜唐苹、卡博平)和伏格列波糖(倍欣)。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吸收,使餐后血糖上升变得平缓,避免血糖高峰后的低谷,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其副作用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等,但大多可随持续用药缓解。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几乎不吸收入血液循环,因此无全身副作用。但如剂量过大也可能导致肝功异常。这类药物适用于大多数l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阿卡波糖在世界范围内销售额领先。
还有格列酮类药物,如罗格列酮(文迪雅、太罗)和吡格列酮(艾可拓、瑞彤)。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罗格列酮因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而备受争议。但只要合理应用,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其副作用主要是水钠潴留导致的心衰加重,以及增加骨折风险。临床使用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接下来谈谈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这类药物包括磺脲类促分泌剂和格列奈类促分泌剂。其中磺脲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不同种类的磺脲类药物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人群。例如,格列本脲和格列美脲的降糖作用较强,而格列喹酮则较弱。但由于其只有5%从肾脏排泄,因此适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或老年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努力,选择合适的药物,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还需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整,全面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还需要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一定要谨慎对待广告推荐和网购药物。确保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关于降糖药的更多信息,可查阅相关推荐文章。关于缺血预处理问题,这是心脏在面对缺血缺氧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扩张血管来维护心肌的健康。磺脲类药物可能会削弱这种保护机制,从而增加心梗的风险。当前,格列本脲是磺脲类药物中的代表,其降糖效果显著,但也存在引发低血糖的隐患。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胰岛,无论患者血糖高低,都有可能继续降低血糖,还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胃部不适、恶心、厌食和腹泻等。
除了格列本脲,还有甲磺苯丁脲等其他磺脲类药物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在选择磺脲类药物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削弱缺血预处理机制的格列本脲,而选用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药物。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格列奈类促分泌剂,如瑞格列奈和唐力等。这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在作用机制、适用范围及副作用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当磺脲类药物无效时,格列奈类药物可能也无法发挥作用。但在低血糖发生方面,格列奈类药物表现较好。其特点在于起效迅速、快速代谢,对胰岛细胞的促泌作用具有葡萄糖依赖性。安全性较高,对心脏缺血预处理无影响,适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其灵活性更高,服药时间可根据进餐时间调整,对于进餐不规律的患者更为适宜。但需注意,对于心衰、不稳定心绞痛等患者需谨慎使用。
近年来,基于肠促胰岛素激素的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肠促胰岛素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进餐后刺激胰岛素释放,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胃排空等。这类激素在体内迅速降解,因此相关药物主要是两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类似物和通过抑制降解酶来提高体内浓度的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葡萄糖依赖性促进胰岛素分泌,低血糖风险较低,适用于各阶段糖尿病患者。但其临床使用时间较短,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验证。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部分药物费用较高。
最后要提到的是胰岛素。有些患者对于使用胰岛素存在误解,担心会“成瘾”。实际上,对于自身胰岛功能基本衰竭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来补充控制血糖。8年以上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有70-80%需要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种类多样,包括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以及不同药效的胰岛素如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等。胰岛素的适应症与治疗方案解析
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有急慢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胰岛素的治疗。在手术、感染、外伤等应急状态下,以及初发的高血糖患者和非药物治疗或口服治疗无效的患者,也需要胰岛素的介入。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同样不可或缺。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可以分为两种主要模式:胰岛素补充治疗和胰岛素替代治疗。在继续口服降糖药的于早餐前或睡前添加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属于补充治疗。而当每日胰岛素用量超过30单位时,可能需要停用口服药物,进行全面替代治疗。
预混胰岛素的使用方案较为方便且依从性好,但血糖可能不易控制理想。若需更精细地调整血糖,可以选择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和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方式。在必要时,可以联合使用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等药物以增强效果。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或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类似物或胰岛素泵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能够缓解症状、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体质,与西药协同发挥降糖作用并防治慢性并发症。降糖并非中药的主要优势,其在降糖方面仍然处于辅助地位。临床中,虽然有一些中药或方剂具有降糖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降糖效果有限。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以中西医结合为原则,各取所长,合理应用,追求最佳疗效。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首要目标是控制血糖达标,以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宜选用非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格列奈类的短效促泌剂,以减轻胰岛的负担。由于每位患者的胰岛功能和敏感度不同,因此不可盲目模仿他人的用药方案。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病情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用药过程中,务必做好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确保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应避免被一些非正规药物或保健品所欺骗,坚持正规治疗,确保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