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平房子到手仅61平
关于购买110平方米房屋实际得房面积仅为61平方米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公摊面积的争议以及开发商销售行为的规范性待加强。以下是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
近期,青岛市民购买的一处住宅引发了广泛关注。该住宅合同标注面积为110.25平方米,其中套内面积为75平方米,但实际收房时却发现套内面积仅为61平方米。公摊面积的比例从销售时的承诺的31%增长到了惊人的46%。这一事件揭示了公摊面积计算的不透明性,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外墙厚度(近1米)的一半被计入套内面积,导致实际使用空间大幅缩水。
二、公摊面积的核心问题
目前,公摊面积的规则存在明显的缺陷。公摊面积包括电梯井、楼梯间等公共区域及外墙投影面积的一半,但并无明确的比例限制。这使得开发商有可能通过模糊“套内建筑面积”与“实际使用面积”的概念来误导购房者。物业费、供暖费等费用均按照建筑面积(含公摊)收取,这也间接加重了业主的长期经济负担。
三、维权与政策动态
对于购房者而言,如果面积误差超过3%,他们有权要求退房或索赔(超出部分双倍返还)。如果合同未明确约定套内面积,那么维权之路将充满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如河北张家口、湖南衡阳(自2025年起)已经开始试点取消公摊,按照套内面积计价。这些地区的改革举措或许能为全国性的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四、建议措施
对于即将购房的消费者,建议在购房前要求开发商明确公摊的构成及比例,并核实设计图纸。在收房后,建议委托第三方测绘机构复核面积,并留存相关证据。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联合其他业主通过法律或行政途径进行集体维权。
对于公摊制度的争议日益凸显,这也促使更多的地区去改革之路。部分地区的改革实践或许能为未来的全国性政策调整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公平透明,需要、开发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