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血糖和静脉血糖有什么区别
糖尿病被誉为一种“不死的癌症”,这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状况。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就能够将疾病对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血糖监测的过程中,患者们可能会发现一种现象:自己在家使用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值与去医院通过静脉血检测得出的数值存在差异,甚至差距还相当明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自己检测方式不当导致出现了误差?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要明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当患者出现糖尿病相关症状,并且随机血糖值达到或超过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7.0mmol/L,或者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后血糖达到或超过11.1mmol/L,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这里所指的血糖值,是指静脉血的血糖值,而非指尖血的血糖值。
医学界普遍认为,进餐后指尖血的血糖(即毛细血管血的血糖)会比同一时间测得的静脉血糖高出1~3mmol/L。实际上,静脉血糖的高低与血样的检测时间也有一定关系。在室温下静置的情况下,由于葡萄糖的酵解作用,每过一个小时,血糖值就会降低0.5~1.0mmol/L。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将指尖血糖与静脉血糖结合起来进行检测。也就是说,血糖仪的检测结果需要与静脉血血糖值进行比对,只有当二者的测试值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时,这个血糖仪才能够被使用。如果血糖仪的检测结果与静脉血糖值相差在±20%以内,那么这个血糖仪就是准确的。
糖尿病患者在自我监测血糖时,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检测方法,还要了解血糖值的正常范围和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掌握自己的血糖状况,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