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知多少 教你测量和降低空腹血糖
解读血糖奥秘: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管理之道
人体犹如一台精密的机器,无论空腹还是餐后,血糖都能被调控在一个狭窄的正常范围内。当谈及糖尿病,这一调控机制便面临挑战。作为糖友,了解自己的空腹血糖,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首先要明确的是,空腹血糖并不等同于“饥饿”血糖。空腹血糖的测定是为了反映胰岛功能,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个重要指标。许多患者对“空腹”存在误解。有人认为空腹意味着要长时间忍受饥饿,甚至认为饿得越久指标越准确。专家指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身体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在饥饿状态下,各项生理指标都会发生变化,这样的血样采集可能会失真。有些患者在长时间空腹后,血糖水平可能会低于实际指标,给人一种血糖控制良好的错觉。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会出现血糖反跳性升高,因为身体在低血糖时会立即调动糖原以应对急需。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误导医生做出不准确的诊断。更严重的是,长时间饥饿可能导致低血糖,甚至引发昏厥,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正确测量空腹血糖呢?专家建议,最好在餐后8至12小时之间进行化验。抽血前一天晚上,应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和正常饮食,避免饮酒、咖啡和浓茶,保证充足睡眠。第二天早晨起来后避免进食,少喝水,避免剧烈运动,最好在清晨6至8点进行抽血。这样测出的血糖值才最为真实。
对于空腹血糖异常升高的情况,二甲双胍和基础胰岛素是首选药物。二甲双胍能够延缓葡萄糖从胃肠道的摄取,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抑制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而基础胰岛素则通过抑制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来达到控糖效果。这两种药物都不易引发低血糖。当空腹血糖得到控制时,餐后血糖也会相应降低,实现“水落船低”的效应。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了解并管理好空腹血糖至关重要。通过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合适的药物选择,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