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也有黎明现象 出现黎明现象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一直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那些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血糖控制良好,却在黎明时分遭遇高血糖困扰的患者来说,“黎明现象”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现象背后的真相及应对策略。
我们以往对黎明现象的认识主要集中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最新研究发现,黎明现象同样存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且这一现象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法国蒙彼利埃大学附属医院的莫尼尔博士及其团队,在对大量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长达30年的数据梳理分析后指出,黎明现象在这类患者中同样普遍存在。
那么,什么是黎明现象呢?简而言之,黎明现象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出现的高血糖症。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的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血糖升高的作用。对于正常人而言,其胰岛B细胞能够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的患者,凌晨时的血糖会显著升高。
针对黎明现象,患者应该如何应对呢?一旦发现自己出现黎明现象,患者应仔细分析原因,并与医生共同调整用药策略。无论空腹血糖值偏高还是正常,都应记录下来,以供医生参考。生活中,影响血糖的因素众多,包括饮食摄入、运动、降糖药物等。空腹血糖的准确测量对于了解病情至关重要。为了获取准确的空腹血糖数据,患者应在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后进行测量。其他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也会对血糖产生影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留意可能影响血糖的行为,并尽量避免这些因素对血糖的干扰。例如,刮胡子时不慎刮破皮肤可能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糖升高。为了避免类似因素的干扰,糖友最好一起床就进行血糖测量。
“黎明现象”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需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了解黎明现象的影响并与医生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通过合理的药物调整和生活习惯的改善,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