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申遗成功
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在2015年10月取得了圆满的成果。这是中国首次以战争暴行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其重要性和背景深远而广泛。
一、回顾申遗历程,可谓历经千辛万苦。早在2008年,人们就开始为此动议。历经多年的精心准备,南京大屠杀档案在2010年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到了2014年,南京市正式成立专项工作组,与中央和地方多家档案馆联手合作,展开紧张的档案整理工作。
档案内容丰富,证据确凿。其中包括了核心证据三部分:分别是1937年至1938年日军暴行记录、1945年至1947年战犯审判档案以及1952年至1956年中国司法机构的补充文件。这些档案涵盖了市民的呈文、照片、审判记录等多种形式,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坚实的证据链。
二、在国际上,南京大屠杀档案的申遗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日本方面多次提出质疑和抗议,试图对申遗制度进行修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守程序公正,坚决驳回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更重要的是,申遗的成功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国际公认的历史事实,这无疑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图谋的有力遏制。
三、对于现实而言,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成功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行动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在2018年,全球首块"世界记忆名录"实体纪念碑在南京设立,幸存者夏淑琴女士亲自参与揭幕,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这些档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有助于打破日本史料的垄断地位。这些档案作为人类创伤记忆的载体,警示着战争暴行的恶果和对文明的破坏。
时至2023年5月,南京仍在不断发掘相关档案,例如工业遗产中的抗战史料,不断丰富这段历史记忆。而随着时间的流转,一些幸存者如刘贵祥等老人的离世,使得这段历史的记忆更显珍贵。南京大屠杀档案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未来的警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