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3万找工作没音讯
事件概述
案情梳理
成都的彭女士为求稳定的工作机会,选择通过中介公司支付高达13万元的服务费用,其中包括1万元的定金和12万元的尾款,以期获得国企“机场免税店”的岗位。签约一年之后,彭女士并未如协议所言被安排工作。中介公司的协议中,仅对岗位名称做了模糊标注,却未明确具体的企业名称及工作内容。如今,中介公司人去楼空,法人代表辩称已履行责任,却因疫情原因导致免税店未能开业,以此为由推卸责任。
争议焦点
此事件引发了关于中介是否涉嫌诈骗的争议。在类似案例中,曾有犯罪团伙通过虚构国企岗位进行诈骗,涉案金额高达40余万元。彭女士与中介签订的协议存在明显漏洞,对岗位的描述过于简单,缺乏企业名称、岗位职责等关键信息。
风险警示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需提高警惕,防范以下常见套路:
黑中介
无资质机构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
乱收费
以体检费、服装费等名义层层加码收费。
虚假承诺
利用“国企”、“高薪”等吸引人的噱头诱骗求职者。
维权建议
法律途径
1. 搜集证据:彭女士可收集与中介签订的协议、付款凭证等相关证据,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
2. 参考案例:可以参考预付费纠纷胜诉案例(如培训机构退费案)进行维权。
防范措施
1. 资质核实:求职者应核实中介机构是否具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资质。
2. 谨慎签约:拒绝签订内容模糊的协议,坚持要求明确企业名称、岗位详情等关键信息。
3. 合理收费:警惕超过市场合理水平的收费,普通岗位的中介费通常不应超过月薪的30%。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据预测,2025年毕业生数量将达到1222万),求职者更应通过正规招聘平台求职,切勿轻信“花钱包入职”的承诺。如若遭遇类似情况,可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举报或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