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医生谈莲子壳诊断为肿瘤
一、医生诊断过程与解读
翦医生在病历中详细记录了患儿的右侧颚部肿块情况,标注了“性质待查”以及“先天性胚胎瘤待排”。医生强调,这只是“待排查”,并非确诊。医生通过轻柔的棉签推动肿块,发现其固定无动度,结合家长所述的45天逐渐增大的病史,初步判断需要排除肿瘤的可能性。
为何未采用探针检查?医生解释道,婴儿口腔软组织脆弱,使用锐器易引发损伤,且婴儿存在误吸风险。医生选择了更为安全的棉签触诊。由于患儿年纪较小无法自主配合检查,医生在检查时还需轻捏鼻子以引导其张口,操作过程较为受限。
对于处理建议的争议,医生建议住院手术是因为肿块性质尚不清楚,需要通过病理检测来确诊。后续其他医院的医生仅通过棉签触碰即发现肿块为莲子壳,这也引发了对于初步诊断严谨性的质疑。
二、舆论的纷争焦点
该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舆论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诊疗规范性的质疑。批评者认为门诊在异物排查方面(如使用探针检查)未完成基础检查,且病历书写过于简略(如未记录肿瘤家族史等),认为诊疗过程并未达到“当时医疗水平”的标准。
2. 挂号费与信任危机。高价专家号(300元)与“快速误诊”形成鲜明对比,加剧了公众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对专家能力的质疑。部分观点认为,医生因超负荷接诊(日均200人次)而忽视细节,导致误诊。
3. 医生的声音。医学界的部分人士认为,在面对婴儿这一特殊病例时,保守处理(避免侵入性检查)有其合理性。误诊所产生的质疑不应过度苛责医生,每个医生都可能在诊疗过程中遇到误诊的情况。
三、事件的后续发展
湘雅医院对此事件高度重视,已启动内部研讨并向家属解释。与此该事件与同期的“刘翔峰事件”叠加,引发了公众对湘雅系医院管理问题的广泛讨论。医疗界和公众都在关注这一事件后续的发展以及医院将如何改进其诊疗流程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