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发病早 许多患者隐瞒病情
糖尿病,这一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如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特别呼吁,公众应对1型糖尿病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消除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公待遇,如入学和就业歧视。纪教授强调,对于患有这一疾病的患者来说,自我管理和血糖监测尤为重要。
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终身性疾病。其发病年龄多在青春年少之际,但也有成年发病的案例。若不采取及时的胰岛素治疗,患者可能会面临酮症酸中毒甚至死亡的风险。在全球范围内,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发病率约为每十万人中有约六名患者。尽管糖尿病的增长迅速,全国患者数量庞大,但我们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社会对患者的歧视、治疗费用负担重等。尽管如此,在全球范围内,许多患者依然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丹麦的一名患者自两岁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健康寿命。我国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规范化管理如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患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美好生活。此外还需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并发症的定期筛查的重要性。
关于该疾病的发生因素,专家指出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常见的感染病毒如腮腺炎病毒等都可能成为触发因素。但糖尿病的发生与否还取决于个人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另外有报告指出新生儿在出生后三个月内食用的某些奶粉可能与日后发病有关。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如牛血清白蛋白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之一。对此疾病的深入研究将为我们提供更多预防和治疗策略。在对待糖尿病患者的态度上,我们应摒弃歧视和偏见,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面对这一挑战,让糖尿病患者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