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后期怎么分别
糖尿病:从前期到后期的
一、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阶段)
在这一阶段,血糖水平已经开始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具体的血糖数值为:空腹血糖处于6.1-7.0 mmol/L(或5.6-6.9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7.8-11.1 mmol/L。多数患者在这个阶段并无明显的症状,但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口渴、多尿或皮肤瘙痒的迹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皮肤表现,如颈部和腋下的色素沉着(黑棘皮病)、皮赘以及干燥瘙痒。这个阶段,通过饮食控制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增加运动以及减重,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
二、糖尿病期(确诊后)
一旦血糖水平达到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便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对于1型糖尿病,起病往往较急,而2型糖尿病可能伴随肥胖或无明显症状。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
三、后期(并发症期)
在这个阶段,糖尿病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病变,如视力模糊(视网膜病变)和蛋白尿(肾病);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和脑卒中等。还可能出现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反复感染以及血糖控制困难等问题。管理这个阶段的病情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胰岛素强化治疗、透析或创面处理等。
关键区别
前期:血糖轻度升高,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皮肤改变,干预目标是预防进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期:血糖达到诊断标准,出现典型症状或无症状,干预目标是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
后期:血糖波动大,多系统出现不可逆损害,干预目标是并发症管理及对症支持。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筛查,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预后。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挑战,但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延缓其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